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浦东新闻

叶辛做客张江聊“蹉跎岁月”

2018-7-5 0:00:00发布92次查看

  上周,全国20多名知名作家来到浦东创作采风。期间,作为采风团的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走进张江科学城书房,以“从《蹉跎岁月》到《孽债》”为题,与读者分享一系列知青题材小说的创作经历。他在讲座中透露,今年是“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他希望续写知青故事,描述他们的子女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1995年,电视剧《孽债》登陆荧屏,不仅在上海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也在全国各地因观剧屡屡引发万人空巷。叶辛作为《孽债》小说原作者,也几乎成为了知青文学的代言人。

  “1969年,我身为一名知青,从上海来到贵州,度过整整10年零7个月的插队生活。这段经历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也塑造了我的文学创作生涯。”叶辛介绍,1980年发表的《蹉跎岁月》,是其第三部知青小说,也是其第一部引发全国轰动的小说。而创作的起因,源于一场争论:1979年,他到北京参加一个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围绕“现实主义文学能不能写悲剧”的主题,作家们进行了长达1天半的讨论,也没争出个结果。这时,一名湖南作家转述了自己下乡听到的故事:一个“黑帮”的儿子下放农村,与一名“坏份子”的女儿相恋。后来,男孩落实政策返回北京,但女孩没能回城,两人无法重聚,女孩绝望地投河自杀。

  “听完故事后全场鸦雀无声,没人表态能不能写。”叶辛回忆,他在散会后,就意识到自己能以此写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蹉跎岁月》的故事原型,但我要写成团圆结局,我不希望这是悲剧。”

  10多年后,《孽债》的小说、电视剧相继面世,引发更大的轰动。叶辛透露,在《孽债》发表前,他已写作了5部知青小说,自认为已能把10年“蹉跎岁月”放下,打算转向其他题材。“然而,生活饶不了你。”他表示,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各地都有被遗弃的知青子女,前往城市寻找父母的故事。于是乎,一段往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1968年到1978年,在贵州省修文县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一共有462人。与叶辛一同在修文县久长镇砂锅寨插队的上海知青,则有60人。1979年,叶辛成为其中第59个返城的人。唯一留在当地的女知青——小丁,因嫁给了当地农民,按照政策不能返城。叶辛乘上马车正准备离开,小丁出现了:她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娃娃,用上海话对他说:“祝贺侬。”叶辛看到小丁又挺起了大肚子,完全没有上海女知青的样子,就问道:“那你怎么办?”小丁脸色顿时阴沉下来,眼睛眨巴眨巴,回答道:“我以后会想办法走的。”叶辛没有说话,无奈地向她挥挥手,离开了。

  “小丁和她的孩子,将来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我想关注知青与他们子女之间的关系。”于是,叶辛就写下《孽债》——一部知青子女来到上海寻亲的小说。

  叶辛表示,《孽债》完成后,小丁的命运依然牵动着他。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一名已发家致富的上海知青,向叶辛等462名插队修文县的上海知青发出邀请,一同前往扬州度假。叶辛由于公务缠身,请妻子代为前往。妻子回家后,兴奋地告诉叶辛:“小丁也来了!” 根据描述:小丁的丈夫不再是农民,而是成为了一名“包工头”。她衰老的程度,也和其他上海知青差不多。“小丁的现况,出乎我的意料。”叶辛表示。

  如今,离《孽债》登陆上海电视荧屏,又过去了20余年。讲座中,叶辛透露,由《孽债》改编的新版电视剧《我想要的幸福》,即将开机拍摄。该剧继续由叶辛担任总编剧,讲述知青子女是怎样长大成人、打拼事业、组建家庭。叶辛介绍,该剧既不是旧版《孽债》电视剧的翻拍,也不是单纯的《孽债》续集,而是一部具有时代特征和全新内涵的作品,描述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幸福与归宿。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