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大调研|听语残疾人就医难 "百雁"助聋门诊来帮忙

2018-6-28 19:12:19发布89次查看
  目前,徐汇区有持证听力、言语残疾人2629人。因听说能力的缺陷,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与健全人的交流存在着不小的障碍,特别是在就医过程中,由于沟通不畅,诊疗时只能用简单的文字和医生交流,容易造成误诊、耽搁最佳治疗时间,同时还会影响到其他病人的就诊时间。不少听语残疾人因文化程度偏低,无法用文字沟通,特别是遭遇突发病情,更是不知所措。
前不久,区残联召开了部分听语残疾人“大调研”座谈会,部分听语残疾人也提出了因沟通困难导致就医难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近日,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楠、副理事长沈燕及相关科室、区聋人协会负责人专程到第八人民医院进行“百雁”助聋门诊的调研。
“百雁”助聋关爱门诊是由徐汇区残联、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徐汇区聋人协会于2015年10月共同发起成立。每月第2周、第4周的周二下午在市八医院开展无障碍助医服务,根据区聋人协会反馈的预约情况,医院提供绿色就诊通道,帮助患者预约挂号,优先安排高年资医生看诊。
同时区残联派驻手语翻译志愿者帮助听语残疾人与医生无障碍沟通;市八医院社工部志愿者全程陪同就诊导医,此举大大缓解了听语残疾人就医不便的问题。
“百雁”助聋关爱门诊为听语残疾人创造了一个舒适、便利的就医环境,让他们感受到了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和人性化的关怀照顾,切实缓解听语残疾人就医不便的状况,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使听语残疾人获得优质、高效、便捷的诊疗服务,共享医疗发展成果,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爱听障人士的浓厚氛围。
据市八医院反馈,自助聋门诊开诊以来,随着宣传面的不断扩大及听语残疾人就医需求不断增加,就诊人数呈每年递增趋势,2016年为64人次;2017年为85人次,2018年1-5月已达83人次。
感人案例
门诊开设至今也不乏感人案例。75岁的徐奶奶有脑梗史,一直怕麻烦未到医院做复查,得知八院开设助聋门诊后,第一时间前来就诊,经检查,发现脑内多处血管堵塞。由于病情较严重,被要求留院观察。她担心住院无人照料犹豫不决,医院社工部通过沟通协调并整合资源。多科医生联合会诊,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无微不至,对徐阿姨关照有加;“百雁”志愿者们轮流陪伴,让奶奶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消除了患者后顾之忧。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徐奶奶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还送上锦旗与表扬信,向住院期间的医生、护理团队、志愿者们表示感谢。
此外,“百雁”助聋医护团队利用医学专长,走进社区为听障人士开展专场讲座,普及健康知识。“百雁”助聋团队定期对前来就诊的听障人士进行疾病统计分析,针对听障人士的常见疾病困扰,走进社区为听障人士开展多场专题健康讲座,学习疾病的预防、康复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健康养生观念。每场都座无虚席,深受社区听障人士的喜爱。
但调研中部分听语残疾人也提出了一些共性问题:一是不同版本的手语翻译不能满足听障残疾人士需求。目前手语推广的统一版本为中国手语,大多数年龄偏大的听障残疾人士无法看懂手势和语句意思,习惯了使用上海地方手语,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手语老师、志愿者提供的手语翻译服务未必能完全适应所有听障残疾人士的沟通需求;二是手语翻译志愿者力量相对匮乏。目前区残联只招募到8名手语翻译志愿者可在规定时间轮流开展志愿服务,每次“百雁助聋门诊”只能确保安排2名手语翻译志愿者坐镇。根据最新的就诊情况,每次约有10余名听障残疾人士前来就诊。按照现有助医模式,懂手语的老师人数更少了,社会需求大于供应不能满足听障残疾人士需求,建议能不能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上海手语志愿者,加强扩大手语翻译队伍数量,可以解决目前翻译人手不足、顾不过来的情况。三是助聋门诊开设频率不够。目前每月仅开设两次,每次仅有半天时间,不能完全满足听障人士的日常就医需求,建议每周一次,让听障残疾人士心里有数,不会搞错白跑一趟,缓解更多的听障残疾人士在就医困难问题。
“百雁”助聋关爱门诊团队
针对上述问题,区残联下一步将继续和市八医院密切合作,进一步深化助聋门诊内涵,一是学习借鉴东方医院首创的“医务社工+志愿服务”助聋门诊模式,吸取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百雁”助聋门诊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二是加强专业培训,根据听语残疾人需求,邀请专业手语老师针对性地开展中国手语及上海地方手语的培训,提升手语翻译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满足不同残疾人需求;三是积极拓展志愿者招募渠道,挖掘有能力有意愿为残疾人提供公益服务的志愿者,扩大志愿者服务力量;四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提高助聋门诊频率,提升服务效能,为进一步推进无障碍就医,切实缓解聋人群体看病难问题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