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黄浦新闻

借力大数据警方探索出“黄浦经验” 今年入民宅窃案少了一半

2018-6-29 0:00:00发布99次查看

发动和依靠群众——这是前人在上世纪60年代创造的“枫桥经验”,亦成为守护一方平安的宝贵经验。近年来,黄浦公安分局为不断适应新时代城市治安管理要求,以“枫桥经验”为指引,借助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整合群众安防力量,建设科技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城市治安管理的“黄浦经验”。在广大民警的不懈努力下,今年以来,仅入民宅盗窃发案率就同比下降了近50%。
“零发案”小区占两成
位于中心城区的黄浦区,地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在老西门地区,光弄堂就有百余条。原来每天辖区内接警30多起,再加上拎包扒窃、入室盗窃等刑事案件……仅靠巡逻民警来回奔忙,治安防范的效果不太理想。”老西门派出所社区民警季慧琳介绍。
如何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守护社区的安宁,黄浦公安着眼在微社区上做文章。通过社区民警挨家挨户上门,向居民推广“守护申城”公众号,开建“社区平安屋”,以微信推送的方式取代老旧的小黑板,大布告,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社区安全的最新讯息。
经过努力,去年以来,黄浦区建立“零发案”小区30余个,占全区比率近20%。随着警民联动的不断深化,“零发案”小区的建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切实地将物业保安、社区平安志愿者、属地民警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门岗有人看、隐患有人报、案情有人查。
黄浦公安不断扩大平安社区的“朋友圈”,与社区医院、街道司法所等单位建立起了联系,定期开展法律援助、搜寻走失老人、应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和援助。“有了专业力量的加入,群众多样化的安全需求得到满足,警务工作也更好开展了。”淮海中路派出所民警马骏这样说道。
摇铃进化为智能安防  
曾经,在南京东路街道有一支戴着红袖章、手拿摇铃穿弄走巷走过30年的业余联防队。十余年间,该联防队所在的社区连续获得本市平安小区称号。随着时代的变革,传统的联防队模式可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事关社区安防的铃该如何摇得更加响亮呢?
今年以来,黄浦公安以建设黄浦智慧城区和实现城区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全力打造出半淞园街道智能安防社区示范样板,牵引推动全区智能安防社区建设总体进程。智能安防社区建设既是建设智慧城区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城区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抓手。
黄浦区以中福花苑小区建设为样板,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以社区治理精细化为落脚点,不断丰富和完善前端感知“神经元”系统,搭建起智能安防社区的“眼耳口鼻”。通过整合汇聚小区微卡口、楼宇门禁、烟感、温感、光感、电感、窨井盖、消防水栓、智能化水表、电表等各类物联感知设施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形成“一人一档、一车一档、一房一档”。
目前,中福花苑小区共计安装智能摄像头114路、微信门禁系统50处、独居老人烟感11家、门磁66个、温感43个,小区内实现微信开门、扫码开门、刷卡开门、感应开门、“刷脸”开门等多种可供居民自主选择的安全开门方式,基本形成了对社区动态的全时段“感知”覆盖。
如今走在中福小区的空中连廊上,居民们的感受是最深的。家住3号楼的独居老人李阿婆对邻居说:“现在可以安心外出散步,不用担心家中没人,水壶烧干了都没人知道的危险情况。”不少外籍居民也向民警表示,走在夜色下的小区街道上,丝毫不用担心,安全感超越了世界上许多大型城市。
黄浦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