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形成众创孵化健康发展土壤
2018-6-28 10:17:49发布83次查看
浦东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了大量优秀的创新创业企业。
创业者在孵化器的开放空间交流经验。
浦东举办孵化器交流分享会。
2017年是中国孵化器建设30周年,全国国家级孵化器(含众创空间)建设数量已达2890家。北京、上海、深圳作为中国孵化器发展的高水平集聚地和风向标,国家级的孵化器(含众创空间)建设数量分别达到203、125、107家。
作为众创孵化的前沿阵地,浦东新区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融合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众创孵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众创孵化健康发展的土壤,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企业,为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浦东新区众创孵化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底,浦东新区认定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数达到134家,相比于2016年底的97家,同比增长38.14%,其中市级以上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96家,同比增长24.68%。134家机构中,科技企业孵化器41家,众创空间93家。得益于近两年国家、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对众创空间建设的重视和不断加大的政策扶持力度,众创空间数量相较于2016年的59家,增长势头依旧迅猛,同比增长57.63%。
由于孵化行业市场化机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有机会、也有能力进入孵化行业,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逐渐由以国家队为主向以民营和外资建设占据主导转变。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比重逐渐增加,国营33家,民营94家,其他的有7家。
从数据汇总来看,2017年张江区级以上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共有84家,比2016年增加22家,同比增加35.48%,占浦东新区所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数的62.69%,这是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核心载体,开发时间早,积累了引领上海创新驱动的优渥资源和强大影响力的结果。
2017年,浦东新区众创孵化载体在孵企业数为4161家,当年达到毕业标准成功毕业的企业有337家,占比8.1%,历年毕业企业数量为1357家,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在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陪伴下快速成长,浦东新区创新创业的前景值得期待。
浦东新区众创孵化的发展亮点
在当前经济发展情况之下,单纯的企业孵化已经不能满足产业集聚发展的需求,孵化服务需要由企业孵化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孵化递进。浦东正在加速产业孵化的布局,当前浦东新区的孵化器向产业孵化转变呈现出以下两个趋势:孵化器要成为产业孵化的源头;孵化器对初创企业的孵化服务要成为各产业龙头企业和跨国企业创新缺失的补充。
孵化载体想要有所作为的前提是它必须成为一个资源平台,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其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孵化资源和创新资源,包括产业资源、行业资源、中介资源、资本资源、人才资源、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大学、智库以及政府的政策资源等。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尤其是张江国内外研究机构集中,金融资源丰富,城市化功能配套逐步健全,产业机构趋于完整,产业资源溢出效果显著,人才机制和配套逐步健全。浦东新区的孵化载体积极搭建孵化资源整合平台,孵化载体之间互动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交流机制,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丰富的孵化服务资源。
同时,当前浦东新区的创业者多为500强企业、跨国企业溢出的高水平、高能力的高端人才和各创新领域的专业人才,新区的创新环境为他们提供创业的各种资源,他们的创业又可以提高浦东新区创新的活力和能力。
此外,浦东优势产业深度转型,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旧动能转换就是产业创新升级,新动能主要体现为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需求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等方面。浦东很多孵化载体里的中小型创业企业都是新动力的代表,它们的商业模式、产品和理念都很新颖,其关注的领域往往是传统产业没有关注到的细分领域,所以能很快抢占市场,迅速成长壮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中坚力量。在新动能的作用下,技术更迭速度不断加快,产业不断融合升级,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商业模式持续优化,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显著的迭代效应。
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由企业孵化向产业孵化递进之后,已具备参与到新旧动能转换之中的能力,通过对中小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培育,融入到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之中,并在优势产业深度转型的过程中正在体现自己的作用和贡献。目前为止,浦东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具有创新型商业模式的中小企业,这些新企业的成长和成熟,给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国际孵化企业落地,离岸创业孵化成效凸显。2017年,经新区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达到281个,新区认定的外资研发机构累计达到227家,占上海市一半以上。外资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众创孵化国际化的步伐,浦东新区的孵化载体逐步加大了与海外孵化器与创新机构的合作,目前已经有39家孵化机构与各类海外机构建立了合作。同时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与国内的孵化机构一起建立中外联合孵化平台。浦东新区国际孵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落地。中以创新中心、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上海芬华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中芬合作)、浦俄(上海)创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中俄合作)、张江-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微软功夫国际孵化器、plug&play上海、xnode张江空间、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张江基地、衍禧中澳科技孵化器等中外联合孵化机构纷纷在浦东落成运营。
浦东新区众创孵化“三化”培育状况调研
2017年,市科委推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明确开展众创空间“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培育工作。这一年,全市共有139家众创空间进行了申报,经过现场答辩、集中评审、实地走访等环节,共评审出纳入“三化”培育的32家众创空间。浦东新区被纳入“三化”培育的众创空间有11家,其中,专业化4家、品牌化4家、国际化3家。
专业化,是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能力;品牌化,则是众创空间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国际化,是众创空间提升影响力的关键途径。
自上海市众创空间“三化”培育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浦东新区为推动“三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目的是打造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的态势,让浦东新区众创空间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得到整体提升。目前浦东新区已经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众创空间,它们为创业者、创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为企业带来资源和资金,帮助他们更好成长。
“三化”标准让众创空间服务能力更趋专业。除了一般众创空间提供的创业服务外,有的众创空间能为创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检验测试、市场拓展、品牌建设推广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特别是部分众创空间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游戏等产业细分领域,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机构等建立了紧密合作的关系,能更好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孵化服务。
“三化”标准也让创新资源更趋国际。一些众创空间海外渠道遍及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等地。比如xnode创极无限等把为外国在沪创业者服务作为核心业务;太库等走出国门在硅谷、波士顿、伦敦、莫斯科等地设立分支机构。
据统计,目前浦东新区87%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已达到专业化标准。未来,众创空间运营应当注意创业者与空间之间的信任与连接,这就要求空间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具有一定的投资实力,同时也对空间运营团队的经验与服务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提升空间自身的价值与优势,才能体现空间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众创孵化的国际化探索也应坚持下去,然而“国际化”并非一味地将国外企业引进来,而是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将充足的资源资金给予国内的创业企业,引导政策大力扶持创业者。
浦东新区众创孵化建设的挑战及展望
2017年,浦东新区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获得巨大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新区营商环境;孵化行业优胜劣汰,行业整合趋于深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
众创孵化建设未来的展望:紧抓园区经济发展能级提升,建设优势产业集聚生态圈;促进开放协同,加速孵化品牌的输出及落地;提升运营模式与绩效,引导孵化行业健康发展;发挥总部经济集中优势,深化国际创新资源集聚;突出改革创新的引领效应,深化建设“双自联动”改革示范区等。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