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2018科学会议播放“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视频 国际极地科考舞台出现更多中国声音
2018-6-28 11:37:49发布77次查看
图说:陈大可院士作报告 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极地2018》科学会议于本月19日至23日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吸引了全球2300余名代表参会。来自国家自然资源部的陈大可院士在《中国对soos和mosaic国际计划的潜在贡献》的特邀报告中,代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未来几年的极地考察计划,并播放了即将投入使用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短视频,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soos计划(南大洋观测系统)由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和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共同倡议设立,通过协调共享各国的南大洋观测数据,为所有国际利益相关方提供南大洋动态和变化的基本观测资料,为准确评估南大洋变化的成因及其潜在影响提供基础。我国在南极普里兹湾和南极半岛邻近海域等已有一定的调查数据积累,目前新辟了南极罗斯海和阿蒙森海两个调查海区,并提出了包括南大洋“大环”计划在内的南大洋观测网计划。
mosaic计划(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移观测站)由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提出,依托德国“极星”号和冰浮标观测体系在北冰洋中央区开展为期一整年的漂流和观测,为北冰洋中央区的气候过程模拟积累关键数据,增进北冰洋气候变化和海冰减少对全球变化影响的了解、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测精度。据陈大可介绍,中国将派“雪龙”船参与德国“极星”号的油料补给并参与联合考察,贡献超过20套各型海冰浮标,派遣有丰富现场作业经验的科研人员参与“极星”号破冰船的现场考察以及大气和生态模式等研究,为该计划的实施做出贡献。
陈大可表示,中国已完全有能力为国际极地海洋乃至整个极地的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国际极地科考舞台上也将留下更多中国的印记和声音。本次会议作为极地科学的一次国际盛会,是由scar和iasc联合主办。会议就极地大气、雪冰、海洋、陆地、生态、环境、技术、管理、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开展了学术交流。80余名中方科研和管理人员参会,介绍了我国在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极地影响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