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剧场:《追寻》六月底载誉归来,连演两天四场
2018-6-27 16:14:36发布93次查看
继去年七月首演、八月、九月二度加演之后,由黄浦区文化馆李海艇编剧、上海戏剧学院姜涛执导的《追寻——黄浦区红色遗迹巡礼情景诗剧》将于今年6月底载誉归来、连演两天!
创作背景
大型情景诗剧《追寻——黄浦区红色遗迹巡礼》,是在黄浦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经黄浦区文化局、区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由黄浦区文化馆联袂团中央旧址纪念馆承办,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迎接建党百年华诞精心打造的原创献礼剧目。该剧立足党的诞生地,采撷丰富的红色史料,通过艺术再现的途径,史诗般地追溯党的根脉,用艺术形象解读党的初心,于去年连演十余场,获得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
为了精心打磨和修改《追寻》,使之成为艺术的精品,并肩负着党的诞生地人民的期望,走出全区,走向全市,走向全国,承办方在多次听取和汇总了领导、专家和普通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先后组织主创人员下生活、学理论,先后对《追寻》反复打磨,增删数次,增加了聂耳创作国歌的章节,并以视屏影像的形式,对全剧进行串联和结构。
经过主创团队的策划研究,本次《追寻》汇演新增了两个节目:《黄浦剧场:<义勇军进行曲>从这里唱响》以及独唱《向烈士致敬》,使得剧作愈加丰满、全面。所有主创、演职人员,均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提前几个月就投入到了紧锣密鼓的排演过程中;他们细心雕琢着剧作的每一幕、每一场戏,认真揣摩革命先辈的精神与情怀,力求将共产党人的使命、初心和理想信念原生态呈现。
节目简介
第一章《盗火》
一、序《丰碑》
一组组人体雕塑状,构成了一尊尊叱咤风云的红色意象。通过男女讲解员的叙述,我们在红色的遗迹中,仿佛回到了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革命历史中。
于是,我们踏着诗与歌铺设的时光之路,穿越历史的尘埃,在红色遗迹的路标指引下,走进历尽苦难而铸就辉煌的峥嵘岁月。
二、《半淞园:送别与思念的交响》
在近一个世纪前的半淞园,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为即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送行。当时,他们共游园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睹物思情,毛泽东不由得思念起远方的妻子杨开慧,仿佛在心里与爱人互诉衷肠。此时,远处传来《送别》的歌声,毛泽东与好友互相勉励,一一话别,并目送他们踏上求索真理的征途。
三、《“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火种》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不堪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许多革命先行者犹如普罗米修斯盗火来点亮黑暗的中国。他们上下求索,创办了许多进步书刊,《新青年》、《天问》、《星期评论》等刊物相继问世,吹响反帝反封建的号角。南昌路100号,陈独秀在上海的临时住所。在这里,他与他的同志们不仅编辑出版了《新青年》,而且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
第二章《曙光》
四、《五卅纪念碑:愤怒的鲜血》
在南京路上,曾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中国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敢于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殊死地反抗。工人的鲜血没有白流,无数个无产者揭竿奋起,为了埋葬旧社会,他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五、《黄浦剧场:<义勇军进行曲>从这里唱响》
在上海有一座剧院,因为一首电影插曲而名垂青史,她就是黄浦剧场。1935年5月24日,当时还叫金城大戏院的黄浦剧场首次放映了电影《风云儿女》。随着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不胫而走,金城大戏院与聂耳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抓捕,聂耳转赴日本。是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8月15日的上午,金城大戏院隆重举行了聂耳先生追悼会。这天,人们不顾炎热,手持花圈,胸佩白花,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来,戏院的17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我们的故事也从这一天说起……
六、《曙光:石库门灯光》
在兴业路上,有一幢普通的石库门楼房的窗户,在1921年7月某日的夜晚闪烁着不眠的灯光,从此这灯光犹如冉冉升起的太阳,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七、独唱《灯窗》
歌者仰望石库门的灯窗,抒发着心中崇敬与感动。从这幢普通楼房里走出的革命领袖和先驱,他们的生命都没有超过一个世纪,但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历史注定被一个世纪一个世纪描述下去。
第三章《燃烧》
八、《俞秀松:从渔阳里走出的勇士》
大雪纷飞的苏联远东,俞秀松衣衫褴褛,带着手铐脚镣,步履蹒跚走向刑场。此时,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似乎又回到了1920年的渔阳里,那时他还未洗去五四运动的仆仆风尘,与袁振英、叶天底等八位热血青年一起创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开办了外国语学社,培养青年党团干部。从此,他就像傲然屹立刺破苍穹的青松,呼唤着雷电呼唤着风雨,用满腔的热血描绘共产主义的曙光。
九、《报童小学:一个关乎英雄的对话》
报童小学的前身,是陈鹤琴在党的支持下创办的报童学校。现在这里设有校史展览室,并安放着报童近卫军的塑像。每年学校纪念日,成群结队的学生前来瞻仰。
从少年儿童需要什么样英雄的争论中,引出了革命烈士秦鸿钧的女儿写下一封无法寄出的信,从而印证革命英雄的悲剧意味:他们只播种,但不参加收获。
第四章《辉煌》
十、《绮云阁:上海第一面红旗迎解放》
解放上海时,永安公司职工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楼顶的绮云阁上升起第一面红旗,昭示着上海的解放。从此,上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强国梦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止,从胜利走向胜利。
十一、独唱《向烈士致敬》
随着歌者那深情和敬仰的歌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怀着缅怀和崇敬的心情,在红色遗迹中瞻仰和悼念已逝去的革命领袖和无数个为新中国牺牲的无名烈士。
十二、尾声《人民英雄纪念塔下的誓言》
瞻仰了每一处红色遗迹,仿佛我们徜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廊上,灵魂在神圣的殿堂里一次次受着信仰与道德的洗礼。于是,我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塔前立下九鼎誓言;于是我们的人生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走向崇高与梦想。
*本篇使用的剧照均为去年的剧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如习总书记所述,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昔日革命先驱们这种自觉为国担当的奉献精神,仍将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卓越理想——这正是《追寻》一剧厚重的意蕴所在。
《追寻》的再度修改及巡演,对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民族奋斗精神、增强黄浦区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黄浦区作为党的一大会址所在地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