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央视86版《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来到南翔,带来“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感悟西游文化”讲座,讲述他与西游文化的不解之缘。六小龄童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解了他对《西游记》的理解和心得,他通过对西游记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拍摄西游记的经历告诉观众朋友们要懂得感恩、学会包容、团结一致,真正感悟“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的猴王精神。
六小龄童
本名章金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小龄童在二十五集神话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塑造孙悟空一角,成为家喻户晓的“齐天大圣”。
1.找准个人的位置
观众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的观众男女老少都有,有人说,老到九十九,可能没那么老;小到刚会走,可能有的还没会走。这不是我个人有多大的魅力、有多大的成就,而是因为《西游记》这部伟大的著作带给人们的人生智慧,今天,我希望以聊天式的讲堂,让国民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国学文化和戏曲文化。
六龄童、小六龄童、六小龄童,这是我们家族的传承。观众见到我,称呼我什么的都有,“六老师你好”“六小叔叔你好”“孙老师你好”……什么样的都有,我还跟一个小学的小朋友们打趣道:“你们叫我孙老师,那演猪八戒的演员来了,你们怎么叫他呀?”“猪老师……”小朋友们齐刷刷地回答。还有的小朋友见到我,就问:“你脸上的毛到哪里了?”“金箍棒在你的耳朵里吗?”《西游记》影响了一代代人,也让他们认识了我这个孙悟空的扮演者。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吴承恩先生。
伟大的人,一生只做一件大事。比如玄奘大师,一生取经、译经、传经,“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土一步生”,他被人们记了1000多年。一个人真正被人记住,那一定是他的作品、思想等被人们所牢记。所以,认准了理想信念目标,就要坚持,不要轻言放弃。《西游记》里,师徒五人各有各的优点,也都有缺点,比如猪八戒贪吃、沙和尚什么事都附和,但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并最终取回的真经。
在生活、工作中,每个人都应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西游记》就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改编名著不是胡说
电视剧《西游记》在国内已经播了3000多遍,平均每人看了3遍,这是我继创下“最大规模的《西游记》纪念品收藏”之后,要申请的第二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中国台湾,有很多功夫好的演员,对《西游记》很喜欢。在台北,我还看过音乐剧《西游记》。
我们抵制、反对戏说恶搞原著精髓的电视剧。三打白骨精是一大经典,但有的影视剧拍出了孙悟空、白骨精谈恋爱的戏份,唐僧也恋爱、生孩子了,连小白龙也没闲着。中国经典为数不多,不要毁掉啊!我不反对真人秀,但要弘扬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没有文化是可怕的;一个民族,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改编不是胡说,作为艺术工作者,要有道德的底线。
3.把握好每一个角色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推崇《西游记》这部小说,其实,这部作品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符号。现在,我已经做了1000多场西游文化的讲座,还去过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推广西游文化。
在外国讲课,和国内完全不一样。前几年到牛津大学讲课,我发现,在一些外国人心目中,《西游记》就是一个和尚带着一只猴子、一头猪、一只河妖去旅游。把讲课内容翻译成英文后,他们也听不大明白。
其实,《西游记》能给人很多的思考。演戏时,很多演员都希望给自己加台词。但沙和尚却是个默默无闻的角色,演员把这个角色握得非常好,他还主动向导演提出:“我能不能不说话?能不能用气声和感叹词来表达?”如果我们看到的沙和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这还是沙和尚吗?人物的定位非常重要。否则,观众就会说那是山寨的、雷人的。
4.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
我演的孙悟空,不单是章氏猴戏的成功,更是中国戏曲的成功。如果没有经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的熏陶,几乎没有可能演得出色。孙悟空一举一动都是一个“学科”。猴子是我们的老师和朋友,我们从小就要向猴子模仿。最厉害的时候,我们家养的猴子比孩子还多,要知道,我家有11个孩子呢!光模仿还不够,还要在上舞台后,才能发现哪个孩子能演好孙悟空,不要以为章氏孩子都能演好孙悟空!
人想做什么,选择很重要。一次我参加签售活动,有父母带着孩子来,问:“我孩子演猴戏行不行?”我一看,这是个小胖墩,个头体型不合适,如果收下他,那就是误人子弟。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写了一幅字,写得非常好。我就说:“我认识个书法家,你们回去找他。”不出一年,这孩子拿了全国书法比赛的奖项。所谓行行出状元,我从来不问我女儿考试考得怎么样,但我知道,她能从我的追求上获得感悟,知道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
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经书掉到水里,粘在石头上。孙悟空看看天,看看地,说:“天地本不全,经卷残缺也应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大家不要过分追求结果的完美,而是要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独一无二,这样就很难被超越。比如西游记拍了17年,这也是一项吉尼斯纪录。第一部25集,后来拍了16集续集,总共41集,中间停了10年。
一部戏,先后3个演员演唐僧,2个演员演八戒,2个演员演沙僧,“坚持”这两个字很重要。
5.《敢问路在何方》和美方合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是内地第一个演胡适的演员,我还演过舞台剧《西游记》,我还演出一部电影叫《过年》。警察、医生,也都演过。一次拍电影,我演医生,大家都非常认真,因为戏过不了,胶片就废了。一个专业学表演的女孩演病人,我说:你这病要配合医生治疗。这孩子看着我,“扑哧”就笑起来了。她说:“我已经憋了很长时间,舌头都咬破了。我看你演医生,老感觉是孙悟空变的。”其实,我还演过周总理、太上老君、大侠、鲁迅,有的大家记不住,也没关系。
有一次观众说:你怎么这么老了?我问她:你今年多大,她说22岁。我说:“我拍《西游记》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呢。只允许你长大,不允许我年老?”“我们不许你老”,是一位观众写的文章的标题,我很感动,让我看到人们对《西游记》的热爱。
现在,我正在筹拍一部电影《敢问路在何方》,和美方合拍的。有人会着急地问:“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别着急,电影《泰坦尼克号》用了9年,导演把电影艺术和高科技结合得非常好;电影《阿凡达》时间更长,筹拍了13年。《敢问路在何方》2015年宣布开拍,到现在已3年。中美理念不一样,我希望双方相互磨合,借助美国的技术,把这部电影拍好,弘扬好民族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希望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有时候我想,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演员,即便是好莱坞演员谁敢拍胸脯说,自己国家的人都看过?
6.在喧闹中保持淡定
在喧闹的娱乐化时代,要保持一份淡定。这么多年,我一直这样坚持,就像一直在跑一个人的马拉松,但我做的远远不够。
有些东西,不能完全灌输,要吸引人有兴趣去看,才能被人接受。有的导演说:我这个作品只有三个月的效应——这是不负责任的。艺术必须寓教于乐。过去一句台词、一个镜头,都是反复琢磨后再拍。可现在不一样了,演员张嘴对话就能拍。如果放在过去,哭戏哭不出来,导演会说今天休息。现在怎么办?拿眼药水呗。在喧闹的娱乐圈,时间和效益是第一位的。不过,大家放心,我还会一直坚持自我,一直演下去。希望你我不怕困难,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人精我绝,人绝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