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天,许多超大城市都很安全;但在晚上,一些城市的街区还是可能碰到混乱的情况。而在上海,我晚上常常带着小女儿出来散步。”上海长宁国际学校的美国外教丹尼尔,在上海生活了16年,他说:“这是一座让人安心的城市。” 日前,今年以来上海社会治安“成绩单”新鲜出炉——全市报警类110警情同比下降20.9%,全市违法犯罪案件接报数同比下降28.9%,刑事案件破案数增加16.4%。全市盗抢骗类案件破案数同比增加21.0%、盗抢骗类案件“110”处警数同比下降43.5%,其中入室盗窃案件“110”处警数同比下降47.3%。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破案数、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分别上升174.9%、163.1%。 上海,这座屡次被评价为“最安全的城市”,如何在安全感、满意度持续高位中探索和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打击犯罪:从提升效率到提升预防精度 讲述人:汤一平,企业职员 两个月前我爸接到一个电话,说他被冒名开了银行卡洗钱。电话刚挂,就接到上海市公安局反电信诈骗中心来电,提醒这是个诈骗电话。没过多久,社区民警也上门来核实和提醒。一个人口2000万级的超大城市不发生案件是不可能的,体现的水平是处置的能力和效率。从这点来说,上海担得起“赞”。 市民点赞背后,是上海市公安局不断提升的破案能力,特别是对与市民安全感直接相关的“民生案件”倾注心血。 近日凌晨,两名合骑一辆电瓶车的男子出现在合肥路顺昌路附近。在一个非机动车停放点,一名男子若无其事地下车,接近车辆,快速拆下车上电瓶,准备跳上守在旁边的电瓶车时,却被周围悄然围拢的民警抓了现行。“深夜”“两人同骑一辆电瓶车”“专找电瓶车停放点”……两人可疑的行迹与这些“犯罪关键词”相符,两人早已被正在“视频巡逻”的黄浦公安分局淮海中路派出所值班民警锁定,一旦动手,街面巡逻警力便迅速赶赴现场展开抓捕——侦查破案与犯罪的“时差”越来越短。 破案的目的是为不发案,抓贼的目标是天下无贼——公安部门侦查破案的同时也着力开展数据模型建设,通过已发案件的数据信息搜集和现场证据采集形成数据库,精确打击犯罪,提升犯罪预警能力。汤一平父亲接到电信诈骗电话后被及时阻止正是如此——智能系统识别出犯罪嫌疑电话和潜在被侵害人群,一旦匹配立即启动“点对点”预警。 在徐汇区田林十二村,一旦有陌生人举动可疑,社区民警李斌和居委干部的手机就会收到系统推送的预警信息。41栋建筑,85个门洞,近5000实有人口——社区民警怎么能精确掌握一名可疑人员的行踪?这背后,有一整套科技设备和智能系统发挥作用:通过智能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小区搭建起一套智能化小区防范和服务系统,一旦有异常情况就会发出预警。 “我们小区以前在徐汇公安分局是‘挂号’的,2014年入室盗窃发生了25起。”田林十二村居委党总支书记赵国庆告诉记者,去年10月智慧社区建设试点以来,小区至今“零发案”。 城市管理:要依法严管也要解决实际困难 讲述人:冯先生,数据服务公司高级副总裁 年初跟朋友约吃晚饭,我骑小黄车过去。在延安中路、华山路机动车道推行自行车被交警抓到,给了警告处罚。延安路禁止非机动车通行,我当时没带钱包也没带交通卡,非常尴尬。交警自己掏了10元钱给我,说晚高峰不好叫车,让我去乘地铁。 我1988年就到上海工作,一直认为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要高于国内的其他城市,法治环境也很好。民警处罚我有理有据,这是执法者的本职工作,也是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基本保障。处罚之外,他还主动帮我解决困难,非常有人情味。见微知著,一个基层执法民警身上流淌着这座城市的管理智慧。 量大面广的非机动车、行人违法曾被不少市民认为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今年1月中旬,上海试点采用“电子警察”对非机动车、行人违法行为采取非现场执法,至今已累计有效抓拍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16630起,已有3728起接受处罚。上海将进一步推进此类“电子警察”布局,逐步在外环线内关键路口与郊区中心城主要路口加大覆盖面。 “规则”的生命力在于可执行。讲规矩、重秩序的上海,也在规则框架内不断满足企业、市民的实际需求。宝山区淞南路459号的农工商超市,门前道路原本设有禁停的黄实线和电子警察,物流配送车辆因为停车卸货没少吃罚单。 这一问题也是上海“大调研”期间许多超市、物流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公安交警部门实地走访调查,从原先“一刀切”式严管,变为“一店一策”式精细化管理。 如今的淞南路459号门前,一段不影响车辆通行的区域被调整为“黄虚线”,物流车辆可临时停靠。而同样是农工商超市,虹口交警则对辖区3家难以靠自身解决“配送难”问题的门店,采取“定时、定车”模式,每天上午9时30分至10时30分允许停车卸货,同时加强管理以尽可能缩小对交通的影响。 智能手段的引入,让城市管理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今年2月17日,豫园涌入26万人次游客,刷新客流纪录。事实上,根据大数据模型,公安部门提前一天就发布客流预警,也预先设置好隔离设施和引导标志——从隔离栏数量到预案启动节点,如“绣花”般精准。豫园商城8个出入口,客流眼系统实时监控园区人流变化。当晚18时,瞬时客流超过2.5万人次,达到当日峰值,警方立即启动预案,8个出入口“一进七出”,重点区域“单向流动”。河南郑州的游客施先生回忆:“人非常多,但秩序很好,非常安全。” 为民服务:提升城市温度,聚拢更多出力的人 讲述人:卢先生,外企白领 我请了半天假给2岁的儿子办护照,网上预约好之后,结果20分钟就办好了。回来我跟老外上司“安利”上海效率,他很惊讶地反问我:“你居然才知道?”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会让人发自内心地希望能为这座城市做一些事情。 今年5月4日,市民秦小姐向宝山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办公室求助:她预备5月12日前往香港办事,行程将至却找不到港澳通行证了。民警告诉她,这种情况符合近期新增的“急事急办”情况——申请人临行前发现证件遗失或者损毁,只要提供机票等已确定出行的证明材料,就可以提供加急办证服务。 为推动上海营商环境优化,助力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公安部门还推出两批22项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管理新政,目前已签发相关出入境证件56万余证次。同时推出的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也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提供了新便利。 公安部门是执法者,也是服务者。一座城市的服务水平,是市民可触摸的城市温度。随着近年来公安改革深入,这样的“城市温度”也越来越适宜。 6月5日,市民赵先生来到长宁区虹仙居委,在“警务民生服务平台”终端机上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发现几天前报警的盗窃案件已经告破。社区民警刘海青告诉记者,这样的终端机长宁区187个居委共安装了282台。通过接入市局门户网站“阳光警务大厅”数据,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查询案件、咨询政策。目前,上海市公安局办案进展情况网上查询平台已提供公开查询案件400余万起;在市政府网上政务大厅接入68项公安行政审批事项,“一口办理、一次申请、一码查询、一站反馈”。 “一座安全、适宜的城市,会吸引更多的人为她出力。”今年2月2日,南京西路上一辆装载液化气钢瓶的车辆失控撞向人行道,车辆起火。旁边星巴克的店员俞丰华和同事拎着灭火器冲上前灭火,为消防专业救援赢得时间:“公司和派出所分管民警定期对我们展开消防演练培训,现场还有很多热心市民都在帮忙。” “城市温度”会传递。年初上海一场大雪,在北京西路胶州路路口执勤的民警周良记得,21时路上车辆依旧不少,绿灯时一名驾驶员摇下车窗对行人喊:“你们慢慢走,不着急”;“当时排队的车没有一辆鸣号。”经常往返市区和崇明的于先生曾几次在长假首尾遇上“大车流”:“旁边的应急车道一直空着,没人去占。” “在上海,我从没考虑过安不安全这个问题。”正在上海读研究生的范先生说:“这恰恰说明,上海是最有安全感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