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壳村”,具体表现在农村文化设施缺少、活动单一、精神匮乏等问题上,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走在嘉定新城(马陆镇)大宏村居家宅可以发现,道路干净、绿化整齐。在村道两旁,“崇德明礼”为宅风标识使人耳目一新,二十四孝、传统乡风民俗等内容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在墙壁上。最为引人注意的,是一面印着村民照片的白墙,十多位村民喜笑颜开,幸福洋溢。
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这一课题,嘉定新城(马陆镇)前期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走访,对标需求,查找“病根”。
存在问题:农村主要存在邻里关系较淡、文化活动较少、精神世界匮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美丽乡村建设。
原因分析
1、受地域经济影响。受到地区发展、经济实力等制约,缺少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
2、受思想因素影响。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
3、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留守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受载体因素影响。基层文化干部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建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
《礼记·大学》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清正,则人格健全,不牟取私利,不锱铢必较,不猥琐卑劣;人格健全,则与他人无害,与社会共荣。家风、宅风连着党风、政风,乃至国之风貌。
李强书记说:“上海乡村,有风貌更要有韵味,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有入眼的景观更要有走心的文化。”
乡村振兴,乡风家风是内在灵魂、精神基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应该是传承古朴乡间民风,又融于现代文明风尚,相辅相成,融合发展。
今年,按照《“上海文化”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嘉定区无违居村创建,嘉定新城(马陆镇)全面推进“宅舍文化”活动,打造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爱国修身文化、具有江南文化秉性的传统习俗文化、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宅风家风文化,提升农村“颜值”和精神风貌。活动将贯穿全年。
1、在“引导”上明方向,培育乡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结合传统节日,广泛开展优秀传统习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歌曲戏剧等文体活动,将群众们喜爱的艺术送到村宅中去。以宅舍文化为主线,设置修身广场,着力建成一个集思想教育、休闲健身、文化宣传于一体的功能性场地。彭赵村计划将原有的健身广场整合设计,设置民俗区、乡风墙、廉政栏,借用景观、墙面、标牌等载体,成为文化活动好去处。
2、在“颜值”上下功夫,改善环境。
干净整洁的村宅环境,是文明乡风的外在基础。结合无违居村创建,腾出空地后,对村宅主要道路、宅前屋后进行全面清理,绿化改造、粉刷墙面等,使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结合江南文化刚毅旷放、崇尚文教的特性,设置宅舍文化墙,展示各村好心人的事迹,以及二十四孝、传统乡风民俗等内容,营造良好文明氛围。
3、在“推动”上形合力,同心共建。
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家庭的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开展民俗游戏或表演,吸引更多的新村民感受本土文化,培育归属情怀。将那些对本地区发展做出贡献的新村民,树立成村民学习的典型,如戬浜村的“慈孝”事迹巡回展,在各村组进行巡回展示,加强认同感。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4、在“传承”上求创新,厚植文脉。
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资源、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在村民组内率先试点确定宅风,比如大裕村的“俭以养德”、陈村村的“谦和好礼”、北管村的“安老怀少”等,作为行为道德规范。利用村级公共用房,精心布置,作为修身活动阵地,如大宏村的“崇德堂”、北管村的“邻睦堂”、彭赵村的“众仁堂”等,确保宅舍文化活动正常开展。此外,陆续开展“寻找今日乡贤”征文评选活动、乡俗文化展等活动,弘扬传统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通过宅舍文化创建为载体,以现代文明风尚为引领,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滋养,以上海城市精神为标识,注重引导,形成合力,传承文化,典型带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补齐农村“精神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