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6月25日报道:再过两年,故宫就满600岁了,那时候,故宫整体开放面积已扩大到80%,养心殿,御膳房等“禁地”都将开放;位于海淀北部的故宫北院区也将修缮完成对外开放,供参观和修复大体量文物。带动故宫大规模开放和修建的,是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昨天,单霁翔来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馆长讲坛,讲述了在任期间故宫的重大变革以及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游客体验。
故宫这些年的变化有目共睹。扩大开放空间、每天限流8万人、实行全面网上购票、设计文创产品、上线数字博物馆、建设故宫文物医院等等。除了故宫的改变让人耳目一新,故宫管理者也打破以往形象,走到台前给大家输出故宫“ip”。甚至在二次元年轻人聚集的弹幕视频站bilibili,单霁翔讲故宫的陈年视频都被逐一翻出来,每天以过万的点击量疯狂增长中,一些90后、00后都被圈了粉,将他晋封为新一代“故宫男神”。
图片来自网络
怎么才是好的博物馆?开放!
单霁翔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6年间,故宫的“打开率”从2012年的30%提升到今年的80%,未来将超过85%。
故宫的门是怎么打开的?首先他们把故宫博物院历年积累了14800平米的临时建筑都拆了。临时建筑中包括大量的彩钢房,故宫1500余名员工的食堂、澡堂子,这些临时建筑遮蔽了许多空间,如过去故宫西部区域——皇太后、太后、太嫔住的地方就掩映在一片彩钢房之后。将临时建筑拆除之后再修缮,这一从未对外人开放的区域开始与游客见面,单霁翔把称其为“退休女性的世界”。如今这些大型宫殿被用作故宫雕塑展厅,让过去没有地方展出、几十年来沦落到“站墙根”精美塑像有了陈列的地方。“我们还修复了‘甄嬛’住了42年的寿康宫,把家具、用具都按原来的位置摆放,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也让文物在人们心中活起来。”
有人认为,文物就应该藏起来妥善保存。单霁翔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文物是有生命的,它们不应该活在库房里,而应该在展示中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他举例,比如明清家具,放在库房可能一年都没有机会除尘打蜡,但放在展厅里,每天都有人来除尘、通风,其实更易于保护。所以,他为许多文物在库房里积灰而焦虑,打算将库房里的6200件明清家具一件不留地展示出来。
他对每一件展品都有清晰定位,对于书画等容易损坏的文物,则轮流展示,每一批文物展示2-3个月后,让它们“休息”2-3年。以这样轮休的方式,即便故宫博物院每年举办七八十个展览,能展出的文物只占文物藏品的0.5%。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馆官网截图
如何让文化更好传播?带回家!
为了让文物更好的传播出去,单霁翔撤掉了70%的“观众止步”牌子,并让昏暗的宫殿亮了起来,鼓励游客在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为故宫拍照。他说,我们要提高民族自信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群众的朋友圈是最好的传播渠道,他们把精美的文物传播出去了,就能影响很多人。
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木质结构的宫殿被消防部门禁止通电,观众在门外聚集参观,狭窄的空间和内部较差的光线让参观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让观众既能较好地欣赏原状陈列,又能平衡文物保护和展陈效果之间的关系,团队用了一年半研发和反复科学测试,选择了led冷光源,最大限度贴近自然光照射效果,点亮了紫禁城。
除了照片,不少游客还会从故宫带走文创产品,永乐帝跳骑马舞、“朕知道了”纸胶带、故宫口红贴膜等故宫文创产品都曾刷爆大家的朋友圈。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已经研发了1.5万种文创产品,文创之路走得如此顺利,秘诀是让文创产品走进生活。
与人打交道时,单霁翔会特别留意对方的手机壳,光手机壳文创产品,他们就做了480多种。手机的一系列配套产品,充电机、耳机等也成为文创的重点“关照”领域,写有“正大光明”四个字的充电器、朝珠款的耳机就非常畅销。
如何参与“上海文化”建设?积极合作!
目前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打响“四大品牌”,上海的博物馆如何参与到“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中?
单霁翔在接受的东方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拥有的博物馆是全国最多的,引领着全国博物馆建设的潮流和趋势。“博物馆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是一个大趋势,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改善,逛博物馆已然变成人们最喜欢的文化生活形式之一。”
他建议,上海的博物馆在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与海内外博物馆合作。“上海的博物馆有着可以承接各类展览的展厅,加大展览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可以不断丰富和推广‘上海文化’的品牌建设。”
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最重要,单霁翔还认为,讲好故事是博物馆永无止尽的追求,把文物故事、文化故事讲好,通过视听、媒介链接等手段,讲座、影视作品、文创研发等形式,让百姓把故事带回家,带进生活、学校、社区。“比如故宫,以前很多地方禁止拍照,现在技术进步了,游客使用手机拍照对文物没有损耗,所以在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我们鼓励大家多拍照,并通过社交媒体,把故事传播开来。”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馆长讲坛”是上历博为对标国际一流博物馆而打造的全新文化项目。系列讲座将邀请各大博物馆馆长亲临现场,面对面为公众讲述博物馆的故事,引领观众更加深入地走进文博场馆,体会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