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元视角下重组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目前学科教研的流行,置于历史教学,与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讲究从整体来观察与把握教学,将知识点融会贯通,梳理相互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着眼于零散的知识点。
胡妙老师《农村包围城市》一课,集中讲述了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踏上长征之路,到遵义会议,独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式。那么,“大历史”,或者说“单元视角”体现在何处呢?
首先,在该课的导入部分,胡妙老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救亡图之路开始讲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发展历程,感受国人如何一次次去尝试,使历史事件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然后自然地引入“新”的探索与尝试。
其次,胡妙老师设计了简洁的结构性板书,围绕“新”与“探索”,将本课庞杂的历史事件有效串联。教学中始终有条红线,这条隐藏的红线使得历史事件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也使得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学生历史发展的波折。
最后,在教学的结尾部分,胡妙老师运用阶梯式的图表,变换视角,再一次回顾了中国救亡图存之路的历程。洋务运动以英法为师学习器物,戊戌变法以日本为师尝试改革政治制度,辛亥革命以英美为师推翻满清帝制,再到以俄为师的新探索,而“以俄为师”从模仿城市暴动,到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抽丝剥茧,层层递进。
胡妙老师的这节区级历史教学展示课,充分展现了一个历史教师的应有素养,历史课教学,不是让学生背诵出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事件,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知识框架,所有的历史事件、人物、史料都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有家可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