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记洛川学校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
2018-6-22 0:00:00发布168次查看
美国教学专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两个途径:一是营造优质教学环境,二是教师之间营造学习共同体,从他人那里反观教学。从教学常识来看,课堂应该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教学犯错;越封闭的课堂,越意味着其问题不少。同理,教师的成长也应是开放的,从不同的教学现状、不同的教学经验、不同形式的学习模式出发,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教研与现实对接。
学习共同体的独特价值,即在于不同成员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很多时候,教师参加培训后最大的收获,不是专家们讲了什么,而是与其他教师所做的深入沟通,而这其实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内在价值。洛川学校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正是这样摸索着、实践着:
一、理论学习,任务驱动,为实现愿景夯实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共同体,是把先进教学理论和理念转化为教师行动策略的智慧型集体,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基地。它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经,我们经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有人认为,一桶水岂能解决?古人不是说“为有源头活水来”吗?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流才能左右逢源、应对自如。这正是揭示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具备丰足的学科知识。
一年前,我们全组教师在学校的指导下,组成了学习共同体,通过前期学习确立了共同的愿景: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即: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法与教学习惯上追求深刻的变化;上实实在在的、追求教学效率的、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
明确共同愿景对共同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为全体成员提供方向指引。这个愿景的产生是受到了《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一书的启发。这本书是作者在教学、教研的实践中坚持研究、细心观察、反复提炼之后的真切见解,非常贴近课堂实际,能够引起教师们的共鸣。各位教师从书中选取与所教年段相关的篇章进行自学,在组内开展学习体会的交流。学习之后,老师们说:它让我们明白了识字教学要落到实处,要求学生不但“认读”,还会“书写”,不但能写“对”,而且要写得“美”,这才是真正的“识字”教学。老师们还认为:它让我们认识到语文课堂不在于教师给学生讲了多少课文,传授了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是否交给他们学习方法,是否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除此之外,我们还认真研读了《上海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即《课标》。通过研读,我们清晰地了解了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每位语文教师完成了自己所教年段一学年知识框架的搭建。这样做使教师们理清了思路,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为日常教学指明了方向。
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将学习感悟在课堂中实践,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深理论感悟的良性循环。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及时更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课堂实践,同伴互助,在共同成长中实现愿景
教师是教学的第一资源。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需要一支责任心强、教学业务过硬的教师共同体。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是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素质的高低、专业的成熟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共同体内通过开展“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等形式的活动,交流研究信息和动态,分享研究体验与困惑,共同探讨问题、寻找对策,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实践的方法和模式。
1、“同备一节课”,在集体备课中提升教研水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身之本。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通过个体先行、同伴互助等途径,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内容。在共同体内开展“同备一节课”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通过备课、观课、评课,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实现团队共同成长。
四年级选择了课文《白银仙境的悲哀》开展集体备课。组内教师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共同明确了课程标准中对本年级阅读方面的相关要求。同时,结合教材,又提炼出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组内的尤巍巍老师承担了教学实践的任务。在一次次的试教中,老师们发现问题,寻找改进策略;在一次次的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均得到了提高。这样的集体研讨,将学习共同体内老师的智慧和特点展现出来,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执教教师则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大家在互动中提高了工作效率,教研水平获得了提升。
学习共同体内,每位教师们发挥同伴互助的优势,形成了团队学习良好氛围。教师在这样的团队中合作,团队中交流,上一堂实实在在的,朴素而有效的语文课的愿景自然水到渠成。
2、“同听一节课”,在观摩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
这一年,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全国统编教材的改革。一年级的陈洁蓉、葛祎婷、马琦老师是学习共同体内最先开始使用新教材的。她们认真研读教研员推荐的《新教材整体编写思路介绍》、《上海市小学语文学科一年级教学基本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全新的教材,她们在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等方面积极探索,反复摸索。
面对新改革新挑战,共同体内的所有教师也都非常关注。陈洁蓉老师率先公开执教了《5、gkh》,共同体内就此开展了“同听一节课”的观摩活动。课堂上,陈老师通过创设情境、编顺口溜、听儿歌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教学中,老师始终以人为本,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真正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鼓励孩子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及知识基础,学习新知,探究拼音方法及识记声母的方法,让孩子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挥、展现。
通过听课,老师们的体会颇多: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实践中要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要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部编新教材首次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
学习共同体内“同听一节课”,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老师们在观摩中更新了理念,初步掌握了新方法。同时,向着共同体愿景的实现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部编语文教材‘好教’,但是‘教好’不易!”这是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部编版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对于新教材的评价。“好教”,是因为它的编排体系更利于教师的教授,更加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但是要教好这套教材,又绝非易事,需要我们有更强的专业基础,更深的文学底蕴,更具有钻研精神。但是,我想,只要共同体内所有教师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教好新教材,早日实现共同的愿景!
一年来,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为了实现共同的愿景,通过多种集体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和集体研讨。我们在热情、有机、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解决实践问题,从而促进了教师团队文化的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普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