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每个项目成为精品工程惠民工程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四期码头开港!”去年12月10日上午,随着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一声令下,汽笛鸣响,桥吊开始起吊,这个全球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开始运作。这标志着上海洋山港驶入了向世界级强港进发的快车道。
从洋山港四期工程自动化码头建成开港,到列入轨道800公里建设计划的首批项目(9号三期、17号线、浦江线)建成投运,虹梅南路高架和11条区区对接道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和公路建成通车,去年本市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大项目。上海市交通委交通建设处和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市交通建设工程管理中心等组成的建设管理团队,强化目标管理,从方案论证、新技术推广,到安全质量监管、文明施工、工程验收,通过绣花一样的精细化管理,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答卷,为上海城市功能提升和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动跨前
助推重大工程建设
驶上东海大桥,驱车15分钟左右就可远远望见洋山港四期码头,码头和堆场上一排排现代化大型港机装备十分醒目。从2014年底开工到2017年底开港,历时近三年时间的艰苦建设,经过为期18个月的设备及系统调试,全球港口航运业万众瞩目的无人码头终于露出了真容。这一重大工程的背后透露着决策者的战略思维,凝聚着建设者狠抓落实、崇尚实干的作风。
“三年时间,参与各方都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光荣使命。”作为项目建设的管理部门,市交通委建设处处长金宏松对此深有感触。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原本只是上海东南部的一个小渔村,远离陆地逾30公里。由于近海海底地形复杂,码头施工区域狭小,易受海浪、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水下岩石起伏很大,部分地方的岩石表面覆盖的泥沙层太薄,插入泥沙层的钢桩就像把筷子插在稀粥里一样无法稳定,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市交通委领导高度重视,由委建设管理团队牵头,会同洋山四期指挥部,在兄弟单位和部门的支持下,多次组织专家研究论证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服务、加强监管,使得设计从图纸变为现实。规模如此之大的自动化码头一次性建成投运史无前例。
同样,作为一条贯穿市中心区域的主干道路,北横通道自2014年底启动建设以来,这支交通建设管理团队的跨前服务、技术推广、安全质量监管也无处不在,全力促进着项目的进程。
北横通道工程横跨长宁、普陀、新静安、黄浦、虹口、杨浦6个上海中心城区,全长19.2公里。根据测算,建成后从西往东的路程,至少节约半个多小时。为全力推进工程实施,市交通委建设管理团队每月定期与建设单位(城投公路投资集团)进行对接,了解项目实施计划和前期办证进度,并进行跟踪咨询服务。在途经各区政府的支持配合下,根据项目标段内土地办理的难易程度、项目结构的整体性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进度等情况,对项目标段进行合理的划分,通过要件承诺、分段许可等方式,保障北横通道依法合规有序施工。通过综合检查及日常检查,抽查项目参建各方市场经营行为的规范性,督促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强化管理责任,保证施工安全质量,提升文明施工水平。
推陈出“新”
树立上海建设品牌
精心管理、推动重大项目的同时,这支管理团队全力推广新技术和前瞻性课题的运用,让每一个项目“开花结果”。
今年3月31日,上海首条胶轮apm浦江线通车试运营。值得关注的是,浦江线不同于本市目前所有轨交,采用从庞巴迪引进的全新技术:混凝土轨道,橡胶轮胎,快速静音;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诸多在上海地铁史上的第一,在吸引各方关注的同时,却给有关部门出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面对诸多的独特性,施工质量验评标准如何评定,之前的规范完全不能适用。而这个难题,早已在市交通委建设处的考虑之中,在项目尚在建设的2016年,管理团队就未雨绸缪,着手探讨胶轮路轨系统施工质量验评标准的前瞻性课题,会同申通集团,组织专家进行研讨认证,充分吸取采用apm制式运营的法国雷恩apm地铁线、伦敦道克兰轻轨、巴西圣保罗地铁15号线以及国内的北京机场联络线和广州珠江新城等经验,翻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最终形成了国内首部《轨道交通胶轮路轨系统施工质量验评标准》,浦江线也得以如期通过验收,投入试运行。
制订新的标准,适应新形势;不断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通过安全生产例会,“六个一”(即材料、通报、交流、部署、纪要、台账)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链;发布落实《上海市文明工地(交通类)创建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安装扬尘噪声污染在线监测装置,将施工对道路和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去年9月,市交通委和城投集团共同举办的2017年交通建设工程“质量月”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北横通道ⅰ标北虹立交举行,现场展示的钢管桩免共振法施工工艺、高架桥梁预制双节立柱装配式施工工艺等四项新技术,让参观者赞叹不已。
钢管桩免共振法施工工艺施工作业时频率高、振动小,最大程度减少了在中心城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预制装配施工方法,是通过工业化生产方式制作构/配件,然后将工厂生产的主体构/配件(立柱、盖梁等)运至现场,使用起重装备将构/配件吊装到指定部位,再用预留插筋、孔压力注浆等方式实现节点连接形成整体结构的新型施工方法。北虹路立交作为首个中心城区预制拼装全互通立交,首创国内“双节预制立柱拼装”工艺,带来了预制拼装技术的再次升级。
为主动适应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于防治大气污染、缓解交通拥堵和文明施工的要求,充分发挥装配式技术构件标准化、进度可控化、环境影响小的特性,提升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和水运工程的施工工艺水准,市交通委专门成立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交通建设装配式技术应用推广领导小组,加强装配式技术应用。确定北横通道、s3公路、洋四期码头等16个试点项目,从试点内容及形式上逐步拓宽,有序推广。
关切民生
解决出行难点痛点
省界断头路是由于行政区划造成的交通阻隔,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交通短板之一。打通省界断头路,将有效提升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青浦区盈淀路为本市9个省界断头路项目之一,项目未实施前,盈淀路与昆山淀山湖镇的新乐路之间有石浦港相隔,20几米宽的河流上仅有一座5米宽的小桥,给两地居民的往来造成不便。今年5月30日,连接青浦区和淀山湖镇两地的“盈淀路改建工程”实现结构贯通,这是今年首个实现结构贯通的长三角一体化打通“省界断头路”项目,改建后的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双向4快2慢,今年9月计划实现通车。在与江浙两省对接的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骨干网络布局的基础上,未来上海将通过打通更多“乡村小道”,进一步实现与江浙两省的无缝对接。
同样,区区“断头路”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本市城市道路网络的运输效能,更严重影响了市民出行的舒适度。随着“区区对接”项目的逐步实施,这一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位于虹口区的衡水路之前只修到了中州路,而延伸到静安区的罗浮路则变成了一条窄窄的弄堂小道,附近居民出行非常不便,咫尺之遥的四川北路更是要绕一个大圈子。随着去年8月衡水路至罗浮路段的打通,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样,随着一座横跨虬江连接普陀、嘉定两区的吉镇路桥竣工,极大方便南北两侧居民出行。“北侧居民可以通过吉镇路桥到达南侧的小学,到达金沙江路上面的祁连山南路地铁站。南侧的居民经过桥梁到北侧,去医院、菜场、梅川路步行街,真是方便得太多”,一位市民由衷地表示。
为落实市委“1号课题”,市交通委就新老两轮“区区对接”项目进行摸底、排查,明确目标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建设处围绕市交通委的工作目标,在各区的全力配合支持下,至2017年底,108条区区对接道路(断头路)已全部开工,其中61条已打通。
而长期以来,奉贤、闵行与市区之间的往来多依靠s4(沪金高速)通行,去年9月29日,虹梅南路高架正式通车,从奉贤出发,可通过虹梅南路高架进入中环去往市区。整个线路改善市中心与闵行、奉贤两区交通联系。去年,交通委建设管理团队牵头实施了31项市域交通(公路、市政道路)项目,大大改善了附近市民的出行条件。包括开工军工路快速化、崧泽高架西延伸等8项;有序推进北横通道、沿江通道越江、金海公路等18项;建成通车虹梅南路高架段、嘉闵高架南南延伸(含s32嘉闵立交及收费广场)、市属重点道路改造项目等5项。同时,71路中运量工程、南桥新城-东方体育中心快速公交工程等相继建成投运,丰富了沿线市民的出行,为打造公交都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站在新起点上,立足国内,对标国际,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通过建设管理和协调,完善和提升上海“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面对进口博览会保障、轨道交通市域线等新目标新任务,市交通委建设管理团队每一个人员将继续践行“小老虎精神、小板凳精神、钉钉子精神”,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