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天入梅了!
今天下午,受东移降雨云团的影响,
上海部分地区出现雷雨和短时强降水。
上海中心气象台先后发布
雷电黄色、暴雨黄色、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这场降水作为“开场秀”,
宣告了上海今年梅雨季的到来。
梅雨趋势
据分析,目前东亚大气环流形势正在调整,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未来3~5天冷暖空气将交汇于长江中下游至江南中北部一带,本市降水过程增多。
上海今天起进入梅雨期
作为开场的降水,今明天的降雨较为明显,伴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雨强30~40毫米)、雷电、7~8级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明天后期雨带将南压至江南中北部地区。
由于副热带高压不稳定,梅雨带南北摆动幅度较大,本市以过程性降水天气为主,梅雨呈现“非典 型”特征。
21~23日主雨带位于江南中北部,本市处于雨带北部边缘,以阴到多云有短时阵雨天气为主。
24日起主雨带北抬至江淮地区,本市多雷阵雨,气温较高。
黏哒哒!湿齁齁!
马上就要来了!
上海的梅雨
上海常年平均入梅日为6月17日。今年较常年平均略偏晚。
有气象记录以来徐家汇站:最早入梅时间为5月22日(1936年),最晚入梅为7月9日(1982年)。
2000年以来最早为6月7日(2008、2013年),最晚入梅时间为6月27日(2005年)。
上海常年平均出梅日为7月10日。有气象记录以来徐家汇站最早出梅时间为1936年6月9日,最晚出梅为1954年8月2日。
平均梅雨期长度约为23天。最长梅雨出现在1954年达58天;最短梅雨仅2天,出现在1897年和1965年,为空梅。
梅雨期常年平均降水量为243.1毫米,相当于上海年平均降水量的五分之一。
梅雨季注意事项
1、雷电防护排第一
每年的雷电灾害已经成为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雷电防护是梅雨季中最为重要的事项,雷电期间尽量不外出,不洗浴、不接触电器。滞留户外要牢记不跨步奔跑、远离高大树木和金属等。注意细节、才能保住革命的本钱,才有机会去获得人生其他方面的成功。
2、暴雨防范重预警
暴雨是入梅后带来的最直观最明显的天气变化,“雷雨大风”形象地说明了一次暴雨过程所携带的诸多灾害影响。
3、大风袭来防坠物
大风能缓解梅雨时节烦闷的体感,也会带来隐藏的坠物风险。所以在大风预警期间一定要远离悬空栏和广告灯箱等建筑。
4、肠胃防“毒”净口食
话说病从口入。入梅后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食物中容易滋生细菌。平时能放置较长时间的美味在梅雨季会不经意间变成霉菌的大本营,所以善待肠胃,防止食物中毒的关键要提高爱惜身体的意识,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安全度梅。
5、皮肤湿痒莫忽视
闷热的黄梅天,皮肤排汗频繁。这段时间应保持皮肤的清洁,适当采用皮肤护理品。遭遇小蚊蚊们的加班加点,不要抓、扣、挠、挤,这只会加重皮肤的瘙痒感,更甚者会感染皮肤病。用专门驱蚊止痒的物品涂抹后,静心放任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严重要马上就医。
6、风湿病患要注意
梅雨季对患有风湿疾痛的人来说是讨厌的时节,湿度大,晴雨频繁交替,极易唤起关节的酸痛感。提醒这类病患的朋友,注意室内外温差,多吃蔬菜、充分睡眠,保持自身免疫力。适当运动有益,但千万不要阴雨天出门。虽然风湿不会在梅雨季中烦扰所有的人,但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梅雨病。
7、通风清洁很重要
梅雨一到,感觉空气都变重了许多。许多梅雨病的重要诱发原因就是空气不流通,人们只顾享受空调带来的快感,却忽视封闭的环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染上疾病。所以凉爽要享受,保持空调卫生也要做。定期清理空调,抓紧天气放晴的间隙开窗通风,做到这些你的居家环境就会大大降低患病的风险。
8、物件防潮并不难
上海市民最关注的就是入梅后内衣裤会不够,有人乐此不疲地调侃这些不老的传说。其实只要稍微做些准备,比如买些吸湿盒,既能除湿抗霉,又能除臭添香,烦闷的梅雨季也可以保持清新芬芳的体感。因为上海人民都是面对梅雨的老手,真的不该有彷徨无措的样子呀。
9、调整情绪忌发火
梅雨带给人诸多体感上的不适,有研究认为梅雨会使人情绪烦躁、易发脾气。面对一望无际的绵绵阴雨,谁能有好心情呢。不过生活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佛系看待一切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