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职业技能康复项目启动两年
2018-6-19 10:16:58发布92次查看
康复员在老师指导下在进行绿农职业康复资料
志愿者来院表演,关爱患者资料
徐汇区各类重性精神障碍患者6300余人。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精神障碍患者得以康复出院,但“重返社会”时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各种误解、歧视甚至排斥的困境。据近期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数据,徐汇区精神障碍康复人员有过职业就业经历的仅有6.4%。
两年前,“扬帆起航,我们在一起”徐汇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职业技能康复项目正式启动。两年过去了,记者近日从区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共有87名学员参加了康复实训,但是目前仍在工作岗位的学员仅有4名。
学做西点
帮他走出自己的世界
两年前,李亮(化名)和其他86名学员一起,成为“扬帆起航,我们在一起”徐汇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职业技能康复项目的第一期学员。由于他爱好哲学,同期的学员们都爱叫他“哲学青年”。李亮从小爱好阅读,学识广博。但是因为疾病,他习惯了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天马行空地“思虑”,整日里丧失了“行动力”一般地无所事事。
自从报名参加了职业西式面点师的培训后,专业医生寸步不离引导他,辅导老师鼓励他,西点老师手把手教他做出美味可口、造型漂亮的各式点心。第一次参加上海市中西式面点师的职业资格考试,就顺利通过取得了资格。他做的点心不仅成了阳光心园的“网红”,更是对外交流时的“展示品”和“赏味手信”,后来经街道推荐成功就业。
如今,“哲学青年”有了固定的工作,每月稳定的收入,凭借“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规律的生活作息,明晰的人生目标,原来那些“无边无际”的困扰和混乱消逝得无影无踪。李亮说,“是职业康复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成为一个拥有职业身份的社会人,让我感到快乐,充满了活力,我非常享受现在的生活。”
两度下岗
但他仍旧心存感激
徐家汇街道有一个“王牌主持哥”。他因为父母早逝,家庭离异又没有工作,生活一度没有希望,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反复默默咀嚼着他黑暗无边的人生。徐家汇街道“阳光心园”的老师发现他口才不错,不停鼓励他参与活动组织,担任主持人,渐渐地就走上了区残联大型活动的舞台,经过9年的努力,成了人人夸赞的“王牌主持哥”。
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光,在医生的治疗、社工的指导下,陈维(化名)开始走上康复的道路。但是,陈维说,精神疾病患者所走的康复之路远比普通疾病患者的康复之路要艰难得多。两年前,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职业康复上岗培训项目”职业培训。2015年初区疾控精卫分中心推荐他参加区域社会招聘,他被录用了,成功地“转型”成为职场新人。
虽然是一家福利性的小型便利店,但陈维两年里良好的工作表现赢得了周围人的肯定。可惜后来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超市倒闭,所有员工被迫下岗失业。休息了几个月后,在区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和社工志愿者的牵线搭桥下,陈维又顺利通过面试进入了一家装饰公司上班。但是后来有同事知道了他的病情,慢慢地开始疏远他。在工作了三个半月后,陈维主动辞职,再一次失去了工作。
在这两次宝贵工作中,陈维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但是压力仍然无处不在。陈维说,很多次,同事看到他都会故意走得远远的,没事都不会找他说话。“现在大多数人一提到精神病,人们脑海就会出现电影里可怕的疯子,悲惨的生活,精神疾病患者被随意地丑化、歧视。但是我想说,我战胜了疾病,我不再自卑,我骄傲,我自豪。”陈维说,他很感谢医生的康复治疗、职业技能的训练,但是他更希望社会各界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关爱他们,最后接受他们。
专家呼吁
公众应摘下有色眼镜
徐汇区创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徐汇区疾控精卫分中心负责精神障碍人员职业技能康复训练项目,从2016年正式作为试点工作立项,成功引进社会专业力量,组织康复期精神障碍人士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在区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王青青看来,“康复精神医学”曾经是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建设项目,徐汇区的这个项目在某种程度上,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2016年区民政、残联、卫生计生等部门借鉴国际先进的社区康复理念和经验,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启动了精神障碍人员综合康复能力建设项目。区精神卫生中心承担项目实施主体,与本市职业技术学校签约开展“扬帆起航,我们在一起”职业康复技能训练,助力精障人士回归社会。87名学员经过强化训练,6名学员获中西面点师五级证书,5名学员获得花卉园艺师,10名学员获学校颁发超市收银结业证书,全区12名学员完成职业回归,“我们的初衷是呼吁徐汇区残联、民政、街镇等相关部门通过区域阳光工场、心园实习岗位设置为精神康复者创造更多的庇护就业、辅助就业等过渡性就业岗位、社会独立就业岗位。”
在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综合作用下,城市精神卫生问题正日益突出。去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的总体患病率有17.5%。也就是说,每10个人的群体中,就可能会有1-2个人正在遭受某种精神疾病问题的困扰。按照流行病学统计,上海人口中,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等六大类重性精神疾病的总体患病率达1%,抑郁症患病率达4.3%左右,如再加上焦虑、心境障碍和其他心理、精神卫生问题,上海的总体患病率也在17.5%左右。目前,全市仅在册的精神疾病患者经评估病情稳定进入到各街道“阳光心园”的康复者数量4000多人。
徐汇区设立阳光心园13家,几乎覆盖每个街道,专门为慢性稳定期精障人士提供日间康复服务。心园每接收一位康复者,残联予以补贴,经鉴定领取残疾证的精神病人,每月能获得残保金。同时,针对贫困无业的精神病人,实施免费服药政策;而市、区级的精卫中心,则负责提供健康评估、定期随访等专业服务。而在培训基地,这些患者也获得了各种康复和职业训练。然而,距离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社会尚有距离。
记者了解到,在这些精神病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曾是社会的精英,有大学生、公务人员、有些还是大企业的负责人。曾经的社会精英,患病之后,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差距,没有了自信,觉得不会被社会接纳,不愿出门,社会功能退化,而这往往又会加重他们的病情。但是,其实这部分人群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如果能够回归社会,完全可以把工作很好地完成。这些精神病康复者上岗前会有工作习惯、企业规章制度的相关培训;而且在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格外认真。有些患者每天都会做工作笔记,记录当天工作的完成情况,还会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备课”。
“工作时,他们更懂得珍惜。”区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书记、精神科主任医师占归来告诉记者,社区康复是国际主流趋势,职业康复对提升精障康复者建立开放式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精障患者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病情反复。而这些患者离开精神专科医院后,医生很难直接干预,来自社会歧视的压力、患者及其家属的无助,使得精障群体持续康复、回归社会更加困难。也正因如此,多年来,他一直呼吁,希望更多优秀企业和社会组织,愿意和精神科专业机构合作,对职业康复者开放适合的岗位,或者出资支持辅助就业点的建设,一方面以善念善行善举鼓励他们、关爱他们,同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更多职业岗位,固定的职业身份才能让他们真正回到社会中过正常人的生活。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