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日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集中宣传日活动上,来自西班牙的大卫说:“我认为上海是最安全的城市,我很喜欢生活在这里。”一座城市能收到外籍市民“最安全城市”的评价,实属可贵。作为一个超级城市,上海的城市治理问题一直广受关注,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安全治理更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安全感、满意度。
今年以来上海报警类110警情同比下降20.9%,违法犯罪案件接报数同比下降28.9%,刑事案件破案数增加16.4%,盗抢骗类案件破案数同比增加21.0%。
在基层警务方面,上海推进“微信警务室”建设,由社区民警作为群主,市民群众通过读取每位社区民警专属二维码进入警务大厅,实现与所属社区民警一一对应的绑定关系。
1.铺设“神经元系统”
“就我这辆旧电瓶车,没想到一连几个警察都这么负责!”6月5日下午,市民黄先生从杨浦公安分局五角场镇派出所领回自己失窃的红色电瓶车后,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这样一条信息。
他没想到,上海公安如此智能、高效。黄先生报案几分钟后,辖区巡逻民警刘伟就赶到了现场进行勘查,并将黄先生手机相册中的电瓶车照片发给了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内的民警,“这样做,就是为了在现场走访的同时,让派出所内的同事能同步跟进,通过多网融合,结合数据库,从而快速准确地发现小偷。”
不出一小时,警方就依托技术手段,锁定了小偷的逃跑路线;当天下午,民警发现了那辆失窃的红色电瓶车,并将涉嫌收赃的经营人员陶某抓获。
“派出所里警察给我做笔录,负责道路视频监控的民警反复和我核对细节,”黄先生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当天接110的民警在一旁就吃着白馒头和黄瓜,“看到这么多警察在为我的这个小案件忙碌,我心里特别感动。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我都要为上海警察点赞。”
这一气呵成的侦破过程,离不开科技的助力。依托上海市公安局“科技助力警务”战略,杨浦分局打通了感知端与互联网、公安网、指挥网和警务微信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了动态感知数据与公安数据库的实时比对,形成从前端数据感知到后台分析研判、再到预警信息推送至民警手持式移动警务终端(pda)的完整“闭环”。
与此同时,上海公安机关在杨浦区4个试点小区建成了对社会面各类风险隐患动态实时感知的“神经元系统”——装在基层街道社区的智能装置。在这样“武装到牙齿”的技术支撑下,偷窃者自然无所遁形。
2.三年来命案破案100%
今年以来,上海已经破获多起命案积案。
4月27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通过生物检材滚动交叉比对,发现一名男子耿宇(化名)与原南汇“2006.2.22”积案犯罪嫌疑人比对同一,立即牵头浦东分局展开案件侦办工作,通过对耿宇外围走访及排摸确定身份后,于5月7日在北京将其抓获归案。
这起案件也是今年以来,上海公安部门破获的第12起命案积案。围绕命案积案,2018年以来,刑侦总队在保持命案现案即发即破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对历年未破重大积案、疑案的滚动梳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牵头属地分局刑侦部门侦破命案积案。
近十年来,上海命案发案数逐年大幅下降,自2015年至今保持命案破案100%。
3.警务下沉,构建智慧社区
6月5日,赵大爷来到长宁区虹仙居委会,在“警务民生服务平台”终端机上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惊喜地发现几天前报警的盗窃案件已经告破。像这样的终端机,长宁全区187个居委会共安装了282台。通过接入市局门户网站“阳光警务大厅”数据,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查询案件、咨询政策。
目前,上海市已建成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网上“阳光警务大厅”,开放办案进展情况网上查询平台,提供公开查询案件400余万起;在市政府网上政务大厅接入68项公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口办理、一次申请、一码查询、一站反馈”。
从警务下沉社区到打通平台间壁垒,从设置微型感知设备到提升居民安全防范意识,上海这座城市,正朝着“最有序、最安全、最干净”的总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