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东东看:2018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
东方网6月14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沙发上、餐桌旁,家人、朋友抑或独享。相比电影或演出,看电视是相对私人化的体验,你或许从未想过与众多观众一起在大屏幕上看剧是怎样的感受。今年上海电视节期间,白玉兰奖优秀作品展播首次从荧屏扩展到线下,让很多市民切实体验了一把在大屏幕上“看电视”的别样乐趣。劳动报记者昨天走访了位于中华艺术宫、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两处惠民放映现场,带回新鲜体验。
网络预约,凭验证码入场
热门场次门票需“秒杀”
昨天下午3点不到,记者来到位于中华艺术宫0米层艺术剧场的白玉兰奖入围纪录片《是夜》放映现场。正值开场前的入场时间,通过网络免费预约成功的观众,凭借验证码即可入场。
市民赖先生和妻子单女士,都是退休职工,他们从杨浦区特地赶来。赖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在文化上海云上关注各类文化活动,今年上海电视节第一次进行线下展播,门票可谓相当“抢手”,“只抢到了这一场,很多热门场次都早早地满座了。”乘坐地铁8号线来到中华艺术宫,赖先生夫妇提前3个小时就出了门,并如愿坐到了一个好位置。
晚间7点半,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展播白玉兰奖入围海外剧《无人倾听》,因为排在下班时间,现场更为火爆。距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蜿蜒的入场长队就已排数十米。
在长宁区上班的白领高先生和女朋友一起排着队,他告诉记者,在大屏幕上看剧听起来很新鲜,所以特意来体验一下,“因为不想被剧透,所以事先对作品没有做太多功课,期待有惊喜。”
来自官方票务平台文化上海云的统计数据显示,线下惠民放映活动于6月5日下午2点开票,热门海外剧《女神探夏洛克》门票两分钟订完,4小时之后,世博区域中华艺术宫和梅赛德斯中心的白玉兰导赏门票,就被渴望“尝鲜”的观众预订一空。
与主创签名、合影、拥抱
看热闹,也可以看门道
在电视节的众多线下展映中,带有主创见面会的场次往往更加热门。与主创亲密互动、热烈探讨,是很多观众非常期待的环节。
以纪录片《是夜》为例,该作品是一部相对小众的纪录片,导演steffanstrandberg以私人叙事风格,讲述了个人成长故事,并带有一定的实验影像性质。放映结束后的互动相当热烈,一位女观众用不太熟练的英文,向导演表达了自己对纪录片的看法,“我的英文不太好,但我希望可以面对面地和导演进行交流”,女观众不好意思地说道。虽然这样一个插曲占用了有限的提问时间,但其他观众却也十分宽容,并以掌声做鼓励。
事实上,这样的插曲,在线下展映中不算孤例。由于年龄层、职业等不同,现场的提问中,观众们各抒己见。签名、合影、拥抱,更是最能点燃气氛的环节。
“我觉得导演和母亲的关系不大好。”一位年长的女观众分析道。
“这样的活动为纪录片打开了市场,和导演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深感受益。”同样从事影视行业的庄小姐,询问了导演作品在预算和构思上的专业问题,并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线下展播共30余场
各方期待明年会更好
据了解,本次上海电视节线下惠民放映活动,由上海电视节主办、上海东方明珠国际交流公司、中华艺术宫、文化上海云承办,活动从6月10日起在世博地区的中华艺术宫、梅赛德斯中心,以及松江大学城的多所高校进行,活动共播映24部中外优秀电视作品,放映30余场。
展映作品包括了《女神探夏洛克》季终篇超前点映、bbc最新鸿篇巨制《文明2》、蔡国强继《天梯》后重磅艺术纪录片《绘画的精神》,以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入围纪录片、动画片、海外剧等。
记者在现场调查发现,很多观众都是第一次到中华艺术宫或梅赛德斯中心观看影视节目,新颖的形式,对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并希望更多地参与到类似的文化活动中。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副主任王晔在采访时说,从1986年上海电视节举办至今,电视节的影片主要在电视台频道播放,今年参考了电影节和国外电视节的模式,尝试在线下进行惠民放映,给观众做导赏,大大拉近中外节目与观众的距离,“电视剧和电影性质不一样,所以线下放映的节目,我们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如海外剧《女神探夏洛克》,我们挑选了最后一集,和观众一起见证这部热门剧的大结局。”
“除了线上免费预约,我们也在场地附近的社区进行了推广。明年电视节,希望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惠及更多观众。”在现场组织活动的一位工作人员,满怀期待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