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陆家嘴论坛见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长
据《劳动报》报道,6月14日,主题为“迈入新时代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10届陆家嘴论坛即将召开。自2008年第一次举办至今,陆家嘴论坛正式迎来10周年。十年中,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金融对世界影响力的日益增强,陆家嘴论坛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性高端金融对话平台,亦成为上海的一张靓丽名片。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点,回首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不平凡经历,劳动报记者从“人物”、“幕后”、“关键词”等方面着手,揭秘梳理陆家嘴论坛的精彩十年。
将视角切回2008年,彼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不久,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风暴正席卷而来。而“陆家嘴论坛”的第一次举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报记者独家专访两位陆家嘴论坛的参与筹备策划者———爱建集团党委书记、市金融办原副主任范永进,以及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原执行副院长、经济学家刘胜军。
高起点 高目标 筹备时间仅3个月
“在已经有博鳌论坛、达沃斯论坛的前提下,陆家嘴论坛的起点目标定得很高。”刘胜军告诉劳动报记者,当时,论坛筹备定下两个目标,其一是希望请到“一行三会”来联合主办;其二是请到国家领导人出席。两个目标的指向性十分明确,皆是为了奠定和提升陆家嘴论坛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回忆首届论坛的筹备阶段,全程参与其中的刘胜军将其概括为“仓促但高效”。
“很不容易,从确定下会议日期到正式开幕,筹备时间只有3个月。”他告诉记者,所谓筹备,几乎从零开始,所有大小事事必躬亲。就拿邀请论坛嘉宾来说,当时的市金融办主任自己上阵拟名单,采纳建议做修改。刘胜军参与了落实联系工作,而名单中不少国外嘉宾的联系方式并非现成的。
“我们上网一个个查,”刘胜军说,好在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或机构负责人,其邮箱地址往往会公开在互联网上,于是,“每天写邮件、发邮件到半夜”成为那段时间的常态,“包括所有翻译也是我们自己先来,最后再请一位老外帮忙润色……可以说,资源、人手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筹备效率和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这里我要简要介绍一下中国金融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金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无论是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广度,还是发展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2008年5月9日上午9点,第一届陆家嘴论坛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拉开序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出席并做主题演讲;一行三会负责人悉数到场。
海外大咖齐聚 源自“中国吸引力”
2008年首届论坛上,诸多国际金融界权威人士作为嘉宾应邀出席。
这其中包括有伦敦交易所首席执行官克劳拉·菲恩、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行长格兰·史蒂文斯、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高盛副董事长麦克·埃文斯、摩根斯坦利董事长约翰·麦克、东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西室泰三、瑞银亚太区主席谭信乐等。
“第一届就能请到这些人,超出我们的预期,”回头去看,刘胜军认为,这份“功劳”首先还得归结于强大的“中国吸引力”,其次则是首届论坛的定下的主题:“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
他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上已经崛起了,但中国的金融可能在世界上还并非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之间如何去协调?我们中国的金融和世界的金融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当时确立的这个主题,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及官员的高度关注。” 再进一步看,陆家嘴论坛从第一届起便有了两个标签:“金融”和“国际化”。也可以说,从一开始,它就符合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象定位。
议题确定经“头脑风暴” 体现市场化与包容性
范永进向记者表示,在陆家嘴论坛之前,中国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权威的研究金融的会议。“有一些金融论坛,但还不够大,代表性也不够足。真正有层次、有影响力的金融论坛,唯此一家。”
他补充道,“博鳌有政治和外交成分,达沃斯论坛的涉猎内容包罗万象,只有陆家嘴论坛始终聚焦在金融问题上。可以说,它是中国最权威、有国际影响的金融论坛。”
举办至今,陆家嘴论坛见证了世界经济金融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见证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长进步。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每届论坛中大小议题的设定,总是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环节。 “每年,定议题上面花的时间是最长的。因为设置出来的议题其实是在向市场传递信号:今年中国金融市场关注的是什么?”范永进告诉劳动报记者,议题的诞生并非“拍脑袋”得来,而要通过一行三会、专家学者、有关金融机构代表们的数轮“头脑风暴”,才能最终拍板。
“这个过程是市场化且具有包容性的,”他表示,这至少说明,陆家嘴论坛是国内国际金融产业链“对话”的舞台,而非金融高管小范围的“俱乐部”。
引导推动金融改革 成为上海靓丽名片
上海举办陆家嘴论坛,其价值和意义何在?
提升上海的软实力。刘胜军表示,“金融中心不仅是高楼大厦的硬实力,更在于软实力。就此而言,陆家嘴论坛贡献多多”———
第一,思想碰撞,陆家嘴论坛为金融改革不断寻求共识和方向;第二,让金融高官们敞开心扉与市场、与国际人士交流,提高政策透明度;第三,让金融官员更好地听到市场的声音,让决策更具包容性;第四,观念促进改革。
“每年,中央提出的许多金融问题都会变成陆家嘴论坛的一部分,会有各界专家去解读、讨论、传播,推动对这些问题认识的深化,继而推动金融改革。”
譬如,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议题在数届陆家嘴论坛中被广泛讨论关注。从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到离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中人民币被更多地使用,再到2016年人民币被正式纳入sdr篮子……这一路走来,人民币也确确实实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理解和接受。
刘胜军说,“金融改革推动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同时又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讨论,而一定程度上,相对于闭门讨论,公开讨论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金融改革更能起到引导社会的作用。”
十年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中外金融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陆家嘴论坛可谓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和全球金融交流合作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也成为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