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浦东非遗传承人大家庭再添新丁

2018-6-11 10:50:41发布92次查看

第六批浦东新区区级非遗传承人合影留念。
非遗行街表演中,三林镇带来的舞龙引来围观市民的阵阵叫好声。□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见习记者郑峰摄
航头镇的浦东非遗项目《卖盐茶》舞姿优美。
三林镇瓷刻传承人张宗贤演示瓷刻技艺。
新场镇的浦东非遗项目《江南丝竹》古韵悠长。
花木街道呈现的非遗项目《打莲湘》轻松明快。
传统杆秤引来小观众的好奇。
图为旗袍秀现场。徐网林 摄影报道
6月9日,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浦东新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长泰广场举行。记者在活动中获悉,浦东非遗传承人大家庭再添新丁:24人当日获颁第六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非遗项目“浦东绕龙灯”代表性传承人陆大杰获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至此,浦东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的非遗传承人达到133人。
“真是想不到,凭借从小学习的栽培水蜜桃的手艺,我也能被评上非遗传承人!”接过鲜红的证书,“凤露水蜜桃栽培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明芳高兴地说。除了24名新增的区级非遗传承人,“浦东绕龙灯”代表性传承人陆大杰,也于当日在大世界举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主会场活动中,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证书。
据悉,浦东共拥有非遗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8项,市级29项,区级33项,项目总数居全市第一。浦东133名非遗传承人包括国家级5人、市级46人、区级82人。
当日,浦东新区“非遗在社区”项目正式启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介绍,“非遗在社区”重在“活态传承”,浦东将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在36个街镇常态化地开展演、讲、示、教等非遗传承传播活动。
宣桥:坚守沪剧阵地传承非遗文化
连日来,宣桥镇围绕文化遗产日主题“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9日上午,黄卫中家庭沪剧沙龙来了一批客人——宣桥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项目传承人黄萍华和她的学生们,他们为村民带来经典选段大集锦。《大雷雨》《家》《被唾弃的人》等脍炙人口的曲目,从沪剧沙龙悠扬传出。村民们寻音而来,流连忘返。
宣桥镇是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的传承之地,宣桥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黄萍华更是沪剧传承人,师从国家一级演员张杏声。
据了解,为给沪剧这一乡音注入活力,宣桥镇成立了沪剧传承与创新工作室,定期邀请沪剧名家为当地居民进行培训,同时还在有条件的村民家中设置了乡音文化睦邻点,让热爱沪剧的村民不出村口,就有一个可以学习沪剧并展示才艺的地方。
6月8日到10日,宣桥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举办了“非遗在社区”非遗日系列活动——沪剧唱腔(形体)培训班,由黄萍华主讲沪剧发展史、老一辈艺术家代表作以及沪剧唱腔、形体表演的要点,吸引了不少戏迷前去听课。
周浦:非遗项目进村居发展老传统
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8日,周浦镇“非遗在村居”传承传播首场活动在界浜村拉开帷幕。之后两天,展示活动走进镇内多个村居,向居民展示了周浦近年来取得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成果,引导大家参与、体验、传承镇内国家级与市区级非遗项目,并传递“多彩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目前,周浦镇有5项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浦东宣卷、市级非遗项目杨氏针灸疗法与三阳泰糕点制作技艺,以及区级非遗项目江南丝竹、周浦羊肉制作技艺。
“非遗在村居”首场活动中,一台由浦东宣卷、江南丝竹、沪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而成的演出,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浦东宣卷传承人张福良今年已84岁高龄,此次他带领团队为村民献上《十桌子》与《好媳妇》两个节目。其中,《好媳妇》是根据真实故事创作,在宣卷老调的基础上填写新词而成,深受村民喜爱。
为保护、传承好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周浦近年在浦东宣卷上花了不少功夫。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黄震良曾说,周浦在宣卷音乐、表演等方面进行的创新,让原本的“土味儿”增添了海派特色,令人耳目一新。而内容方面,周浦人尝试用老曲调歌颂新时代,也让宣卷更有新意。
另一边,杨氏针灸疗法传承人杨容在现场为村民进行义诊。她介绍,杨氏针灸疗法通过温针、艾灸、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在风湿病、颈椎病、中风后遗症等病症的治疗方面效果显著。2011年,该疗法被列入上海市市级非遗项目名录。杨容说,自己现在正在带教3名传承人,希望他们能将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为更多人送去健康。
周浦镇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传承传播活动还将在周南社区中心、东南居委与红桥村举行,希望周浦居民对镇内非遗项目了解更深入,有更多人参与,让“老传统”得到传承与发展。
南汇:博物馆里听讲座
为进一步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浦东新区南汇博物馆于6月8日下午举办专题讲座,来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副教授胡建君为市民讲解了高古玉器的鉴藏知识。
在题为《君子如玉——高古玉器鉴藏入门》的讲座中,胡建君用大量高清图片展示了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代表玉器制品,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玉器的文化背景、典型器物、品类、纹饰、工艺等一一作了详解。为了增加讲座的互动性,胡建君还拿出多件自己收藏的玉器实物让听众上手体验,使大家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讲座结束后,部分大学生还与胡建君做了进一步的交流。他们纷纷表示,比起自行在博物馆参观,这样的专题讲座更让人受益。
塘桥:码头号子唱起来
8日下午,塘桥街道举办非遗专场展演活动。“上海港码头号子”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来到现场与观众互动。本次演出共吸引了200多名居民观看。码头号子与演唱、舞蹈、京剧、沪剧、魔术等节目融合,使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了解了码头号子的历史与最新发展。
当天,塘桥街道还举办了“上海港码头号子”传承展示及讲解活动,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非遗项目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塘桥街道以全方位、多渠道、社会化的方式开展码头号子的传承和保护,街道成立了民非组织——码头号子歌舞团,代表塘桥先后前往德国、巴西交流。同时,街道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港集团合作,将码头号子送进校园、军营以及外国友人身边,扩大其传播及影响力。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码头号子已经成为塘桥的一个特色文化品牌。下一步,塘桥将邀请“上海港码头号子”市级传承人韩纬国,结合街道“家门口”服务站建设,将非遗项目送进基层社区。以教唱班等方式,挖掘、培育更多表演人才,为码头号子注入更多活力。
目前,尊重、保护和支持非遗传承项目回归社区、回归当地民众的生活,使之得到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使非遗文化在社区更加活跃,以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东方明珠:展海派旗袍风情
6月6日是“海派旗袍日”,2018上海“海派旗袍文化推广日五周年”系列活动暨《因你而美》展演在东方明珠广场举行。沪上300多位旗袍爱好者汇聚一堂,演绎了一场充满东方女性魅力的旗袍文化秀,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提升女性文明素养,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的精神风貌;推动海派旗袍文化的发展。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