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3天17城38场,上海歌剧院“魅力中国红”全国巡演收获掌声无数
6月9日晚,上海歌剧院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在黑龙江大庆上演。与此同时,一场交响音乐会正在浙江龙泉上演。一北一南两场精彩演出为上海歌剧院“魅力中国红”全国大巡演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一为期43天的大巡演从山东临沂启程,途径17个城市。上海歌剧院全院300多人通力协作,接力演出38场。
《国之当歌》徐乐娜摄
“魅力中国红”巡演带向全国的作品,既有演出逾百场的红色题材音乐剧《国之当歌》、充满江南风情的原创现代舞剧《早春二月》,也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多部中西方经典交响。这一次红色风骨、江南风情、海派风格的集体展示,一路收获掌声无数。
原创现代舞剧《早春二月》 祖忠人摄
原创加经典,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音乐剧《国之当歌》聚焦“人民音乐家”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在山东临沂、济南、烟台,《国之当歌》每到一处,总能出现台上台下激情澎湃,共唱国歌的情景。东北是义勇军的诞生地,《国之当歌》在大连、吉林和大庆的演出,引发了当地观众的情感共鸣。当演员唱起东北民歌《摇篮曲》,台下的观众都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国之当歌》不仅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也为全国各地的观众打开了一个了解上海的窗口。剧中扮演黎锦晖的陈朝宾说:“在故事的前半段,人们可以看到上海的车水马龙、里弄生活,看到警察局长、包租婆、码头工人、歌女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活,在舞台上还原了一个老上海。”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北大演出 卢正文摄
在欢庆120周年校庆的北大,上海歌剧院以近200人的强大阵容一连带来三台大戏,掀起此次巡演的高潮。《国之当歌》演出时,歌剧院工作人员特别向观众发放了1500面小国旗。演出结尾的大合唱,观众席成为一片五星红旗的海洋。现代舞剧《早春二月》由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王媛媛编导,首次在北京亮相,就以江南人文气息俘获了北方观众的心。舞台上,一个拱门、一块假山、一片树影就勾勒出江南的早春风光,创造性的现代舞肢体深刻刻画人物内心,带给观众无限的遐想。为北大演出压轴的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亲自执棒。“贝九”是上海歌剧院的保留曲目,多次在海内外上演。乐团用高水平的演绎赢得了北大年轻观众的喝彩。
许忠指挥北大音乐会 卢正文摄
北大演出结束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一路南下,开始了在浙江和江苏的巡演。舟山、青田、杭州、绍兴、海安、句容、义乌、龙泉8地,总行程超过2500公里。8场音乐会,分别由张国勇、林友声、张诚杰三位指挥家执棒,演绎4套不同的曲目。既有柴可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名作,也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中国经典。
发扬新旅精神,一路行走一路成长
长时间的巡演,不断变换的城市、剧场和观众,极大地考验着演员的功力和适应力。在《国之当歌》中扮演田汉的青年演员吴轶群说:“一个角色的成功塑造,正需要在舞台上长期的摸爬滚打,接受不同观众的检验。2012年刚开始演田汉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想象和模仿。通过海内外这么多场演出的历练,对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台词的深度和力度与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国之当歌》也在不断修改打磨中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打动人了。”巡演过程中,演员们还聚在一起召开研讨会,讨论如何把每一个角色塑造得更加真实生动。
《国之当歌》剧组在长春东北沦陷史纪念馆 徐乐娜摄
在高强度演出的间隙,《国之当歌》剧组还挤出时间一路参观了沂蒙革命纪念馆、烟台抗日英雄纪念碑、长春东北沦陷史纪念馆等。与此同时,“国歌快闪”“知识竞答”“导赏讲座”等接地气的活动也在剧场内外持续进行。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介绍说:“上海歌剧院的前身是1935年成立的新安旅行团,当年,他们一路将演出、抗日宣传和学习相结合。如今,我们也要传承新旅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一路行走一路成长。”
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在江浙演出。唐一文摄
43天的巡演,给演职人员的身体素质、抗压能力和意志力都带来不小的考验。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在浙江和江苏的巡演,一天一城,披星戴月。每天平均行车时间超过4小时,在每座城市待的时间不超过20小时,有如“急行军”。每天都在变换的曲目,更考验乐团的实力。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说:“这是一次长功力、长体力、长意识的巡演。大家一天比一天进入状态,艺术的爆发力越来越强。整个巡演过程是对演职人员体力和能力的磨砺,也是管理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过程。经过这次历练,我们对2019年初的美国巡演有了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