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说话”还是“话说我们”?复旦名师在杨浦成立教研中心,让学生重获“语言之美”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是被灌输的,我们说话实际上是‘话在说我们’,是语言系统在我们身上的重现而已。”近日,在“学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分享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一语道出了当今语文教学的弱点。由高校与教育界联合打造的语文教研中心落户杨浦,将在高校科研与中小学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
曾几何时,在语文课上讲到古诗文的时候,老师总是反复给我们讲解每一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在上海语文特级教师步根海看来,目前中小学的这种语文教学方式都是走的“散文教学”路线。
“学习每一句诗是什么意思,作者通过诗句表达了什么,都只是停留在内容层面的鉴赏。”步根海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学习语言形式,不同的格律、词牌、韵律与诗句感情的关系,这是古诗词内在的特性,而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学所欠缺的。
“传统诗文有不少方法,比如六朝兴起的骈散结合的方法,在现代依然适用。”担任教研中心主任的骆玉明教授表示,把传统语文融入现代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仅在内容上理解作品,更理解作品的形式特征,如文体特性、格律、句法、章法、修辞、语汇等。
“语文的语言形式是高校研究的方向,但目前高校的研究与中小学教学实践是脱节的。虽然有不少高校老师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做讲座和培训,但是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还欠缺一个平台。”
骆玉明介绍,新成立的语文教研中心将会是高校研究和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互动平台,通过讲座、论坛、专题研讨会、教学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将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推进逐步解决。中心的研究方向包含传统诗文教学方法在现代的有效成分、名著解读和名著教学的新途径、传统文化经典文本的教学方法和传统文章学的经验并将之运用于语文教学四个方向。
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引驰教授提出对于古典诗文整本阅读的意义。“对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需要读整本书才能提炼出书中的价值和观念,而阅读量较大的整本通读如何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也将会成为教研中心将进行研究的问题。”
据了解,新成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担任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引驰,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谭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步根海,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林四位知名专家学者将担任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心将持续邀请众多学术领域的专家合作,将最新的文化研究成果引入语文教学。
此外,中心还将以报告、论文以及研究专著等形式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帮助一线教师提高讲授古典诗文和传统文化经典文本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把语言之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重新“获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