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非遗从进社区到在社区:边学习边传承 社区让民间非遗活起来

2018-6-9 15:19:19发布90次查看
  原标题:非遗从进社区到在社区:边学习边传承,社区让民间非遗活起来
图说: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海彩灯”代表性传承人张汉中 徐翌晟摄
六月的第二个周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天,作为“非遗日”主会场的大世界迎来了第五批2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包括码头号子传承人贾志虎、龙舞传承人陆大杰等等。去年3月,上海大世界重新对外开放,转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平台,而今年强调的“非遗在社区”主题,正是让源自民间的非遗活起来,回到民间的本质体现。
传承人和传承土壤互相滋润
在黄浦区,4个非遗传习基地和15个传承点将同时迎来海派灯彩、上海剪纸、面塑等多项非遗体验活动。在徐汇区,长调、呼麦、马头琴、短调、四胡、潮尔琴等多项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聚田林街道,带来独特的草原之音。为向优秀的戏曲传承人致敬,将传承保护发扬的接力棒向新生代力量传递,徐汇区斜土社区越剧毕派传承基地内还在今天下午举办一场《王老虎抢亲》首演60周年纪念活动,由国家级传承人马莉莉、市级传承人傅幸文向新生力量传递象征接力的火炬。静安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承人在大世界现场展示技艺。
图说: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派葫芦艺术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阿金 徐翌晟摄
据市文广局方面提供的信息,从2005年起,上海启动覆盖全市的非遗资源普查,共搜集各类资源线索1万余条,项目资源1939个。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国家级项目55项,市级项目220项,区级项目398项;国家级传承人120名,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800余名。
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处长杨庆红介绍,传承人数字化采录工作也是非遗保护的“重头戏”,“非遗保护是一项非常急迫的工作,技艺在传承人手上,但他们年纪都偏大了,我们要赶紧为非遗建立档案和资料库”。所幸的是,第五批非遗传承人大部分都是中青年,传承人数字化采录工作犹未为晚。
今年初,市文广局启动“非遗在社区”项目,引导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在社区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传承传播活动。各区近年来已陆续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进与在,一字之差,进有时效性,而在,则是让非遗在社区扎根”。杨庆红说。今天,全市各街镇、社区将开展以传承人为核心的800余项传承活动,含互动体验、讲座培训、展演展映、专题展览等。
未经认定的传承人是民间非遗的接续者
传承人没有高低之分,经过认定的传承人需要有掌握技能的时长,水准,但是没有达到标准的人并不等于不具备能力传播,他们怀着强烈的愿望和责任感,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项艺术,边学习边传承。
杨庆红说,不限定年龄不限定身份的传承人,是民间非遗的接续者。四平街道区级非遗项目布艺画传承人王励新老人已年逾八旬,她一直在授课。“布艺画”也称为堆绣,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布艺画”是用绸等各种不同的优质布料,通过剪裁粘等方法纯手工制作而成。一块块废弃的布料,在她的手中神奇地变成了一幅幅的工艺画,布艺画在国际文化沟通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图说: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罗泾十字挑花”传人杨海燕 徐翌晟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浦东派琵琶,对这些琵琶传人来说,如何让这门绝技代代传下去,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周丽娟没有被认定为传承人之前就坚持每周去社区授课。浦东派琵琶讲究“功夫”和“神韵”,激似暴风骤雨,缓像潺潺小溪。武弹巧使八分劲,气贯长虹,扣人心弦;文弹又力求十分变,回肠荡气,婉转动人。她的老师就告诫她,浦东派琵琶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个音乐现象,只能在此传承,因而她一直坚守着在此,即使在被认定传承人之后也是一如既往。
马上评:非遗在社区生长
“非遗”本身就是由地域孕育,在地域性的生长环境下世代相传,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都市变迁,非遗越来越脱离原先生存的环境。从本质上来讲,如果失去了被人们广泛知晓和传袭的环境土壤,那么非遗就是孤立的,缺少土壤和养分,无法在当下呼吸,也终将成为博物馆展示的“作品”。
若非遗能在现有的环境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在环境中影响更多的人,对非遗本身和传承人也形成滋润。比如顾绣在松江区的传承,区级非遗传承人常年在社区开展百姓艺术大课堂“绣出一枝花刺绣传承活动”,介绍顾绣历史,赏析作品,现场教授针法等等,使非遗的生存土壤与传承人彼此的滋润形成一种有机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非遗在社区活起来,如当下的植物般旺盛生长。(徐佳和)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