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24名区级非遗传承人 民俗行街首进浦东商圈
2018-6-9 16:24:26发布79次查看
图片说明:浦东新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会场
图片说明:24名第六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获颁证书
东方网通讯员曹之光、记者朱贝尔6月9日报道: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今年,浦东新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会场设在张江的长泰广场。民俗行街表演首次进入浦东的繁华商圈,吸引数千名市民围观。活动中,24人获颁第六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作为“非遗进社区”项目的升级版,新区“非遗在社区”项目也在当天启动,36个街镇的浦东市民可在家门口的社区,参与到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传播活动。
6月9日上午,当市民走出地铁2号线金科路站,就能在长泰广场的西南角,看到一字排开的浦东非遗宣传展板,以及20个非遗展位。这里是“技艺浦东”项目与“味蕾浦东”项目展示区,集中呈现了20多项“指尖上的非遗”与“舌尖上的非遗”。
在“技艺浦东”展位上,观众可以欣赏到:“上海绒绣”的手艺人将彩色绒线分成多股,一针一线织出美丽图案。手艺人用小榔头代笔、瓷面当纸,“叮叮咚咚”敲出具有水墨画风格的“三林瓷刻”。“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艺”与“古船模型制作技艺”则将榫卯、船帆等结构等比例缩小,但是细节依然一丝不苟、纤毫毕现。在“芦苇编织技艺”展位上,不仅呈现了簸箕、草鞋等生活用品,还有用芦苇编织的“大公鸡”“小白兔”等工艺品,展现出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创新精神。而在“味蕾浦东”展位上,观众可以购买、品味高桥松饼、牛肚咸菜、三林酱菜、龙潭酒酿、盐仓水晶年糕等非遗食品。
图片说明:“非遗”表演队伍
“锣鼓书”“琵琶艺术·浦东派”“海派魔术”“打莲湘”“沪剧联唱”……下午13时30分,“精彩浦东”节目展演将在长泰广场中央广场上演。到了下午14时,长泰广场的内部街道上又是一阵锣鼓喧嚣:一支由“浦东绕龙灯”“卖盐茶”“打莲湘”“江南丝竹”等艺人组成的表演队伍,从长泰广场东侧出发,浩浩荡荡走向广场的西侧,吸引市民紧随围观:“没想到在大商场里,也能看到三林老街上才有的民俗行街表演!”
除了动静结合的非遗项目展示,当天,24名第六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市民见面,并获颁证书。目前,浦东已拥有非遗项目共70项,其中国家级8项,市级29项,区级33项,总数居全市第一。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133人,其中国家级5人,市级46人,区级82人,浦东非遗的“家底”日趋雄厚。据悉,从去年开始,浦东增加了对非遗保护单位,三级非遗传承人的经费补助,从“源头”抓起,参与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此外,浦东还将加强管理,完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退出机制。
浦东新区“非遗在社区”项目也在6月9日正式启动。陈桂春住宅、黄炎培故居、张闻天故居、浦东开发开放陈列馆4处浦东文物建筑,在当天免费开放。而在6月9日前后,市民可在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欣赏到“红色主题”画展,在江丰剧场观赏“浦东山歌”创作节目及优秀节目展演,在金海文化艺术中心聆听“曹路故事汇”,在三民文化展厅参观浦兴社区文化遗产日收藏展……
新区非遗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过去几年“非遗进社区”项目的基础上,“非遗在社区”力求杜绝“蜻蜓点水”般的不定期活动,旨在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回归其孕育发展的社区,回归当地民众的生活。新区将积极引导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在36个街镇的社区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传承传播活动,着力构建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常态化格局。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