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多彩“非遗日”:市民起早排队看文物建筑 非遗传承人更高兴了

2018-6-9 16:15:26发布91次查看

图片说明:市民在上海大世界观看非遗创承人现场演示(摄影:陆寅兰)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6月9日报道:上海市、区、街镇三级文化设施开展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800多项;包括原法租界会审公廨及警务处旧址在内的97处文物建筑免费开放;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成为第四家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单位……今天是我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全面启动“非遗在社区”项目,通过展览、展演、体验等方式展示非遗保护和文物保护的成果。
非遗传承人为何更高兴了?
“现在非遗传承的大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是民族乐器,受到老中青的喜爱。尤其是古筝,产量从1998年5000多台到2017年的90000多台,喜爱民族乐器的人越来越多。”在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主会场——上海大世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王国振获颁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些年来,在传承、弘扬和发展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下“硬功夫”。王国振介绍,在传承人的培养上,一方面是师傅带徒弟,另一方面是培养职前民族乐器人员。中青年师傅还不断提高审美,学习专业知识,使乐器的制作更贴近市场和民众。比如,每年举办的乐器制作比赛,由一流的作曲家、教育家、演奏家担任评委,与之面对面交流。
无论是声弦品质还是工艺外观上,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都有很大改善。以前给人感觉土气的民族乐器,融入书法、木雕、竹雕等民间工艺,提升了乐器的文化价值。“现在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不仅体现了中华声音之美,还有中华工艺之美。”王国振说。
图片说明:“葫芦爷爷”黄阿金正认真雕刻葫芦
主会场活动现场,16个区带来了“非遗在社区”成果展,传承人现场演示。留着白胡子的“葫芦爷爷”黄阿金正在认真雕刻葫芦,他是上海虹口区非遗项目“海派葫芦艺术雕刻技艺”传承人。明天上午,黄阿金将在曲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葫芦雕刻讲座与体验。擅长葫芦镂空雕刻的黄阿金,两年多来在虹口区的各个社区中开展讲座教学、体验活动等,多次走进汉阳居委会,传授社区居民雕刻技艺。他告诉记者:“非遗进社区,我更高兴了!不仅传承了技艺,提高了社区修养,还让大家把传统文化带回家。”
“非遗在社区”项目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发起推动、覆盖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传承传播工作。该项目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回归其孕育发展的社区、回归当地民众的生活。6月初实现全市各级非遗传承人在市、区、街镇的文化设施布点全覆盖。
文物建筑开放:市民6点多排队等待参观
图为原法租界会审公廨旧址
“这个房子老嗲的,就是开放一天时间太短了!”住在附近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天,原法租界会审公廨及警务处旧址首次向公众开放,受到市民的追捧。网上400个预约名额15分钟内被一抢而空,没有抢到预约名额的市民6点45分就来到现场排队。截至上午11时,已经有400多人参观。
本次开放的两栋楼,原法租界会审公廨旧址于1915年建成,原法租界警务处旧址于1918年建成。这里曾关押了陈独秀、七君子等进步人士,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的风云往事。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市高级人民法院、区人民法院、区公安分局先后设于此。百年以来一直延续传承,作为政法机构使用。在过去一百年中,面向社会开放是第一次。
“大家来参观,不仅是欣赏建筑特色,更是缅怀这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两栋楼里,发生过许多只在历史书上发生的故事。”黄浦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刘晶表示,市民的热情超出预期,后期会与文保部门一起探索研究,考虑长效的开放机制。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