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民政局"多触角"展开大调研 以心换心解决民生问题
2018-6-8 13:31:45发布104次查看
据松江区消息:走在浦南的养老院里,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彦发现,这里的老人与城区老人不同,他们很少有娱乐活动,温饱之余几乎都在晒太阳;走进各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感觉订餐的老人不多,经过询问才知道,老人上下楼困难,去助餐点取餐很不方便。
巡访困难家庭、走进公益组织……查现状、聊困难、谈不足,区民政局的调研脚步布满了全区各个角落。家庭困难但又不符合低保申请条件,社会组织因主管部门不明晰而注册难,这些问题全都记在了刘彦心里。她说:民政局就是“从生管到死,能解决的决不能拖延,能帮助的要施以援手。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拉一把,是我们的责任。”
区民政局直面基层、直面群众、直面问题,围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和国防保障等方面开展大调研,跨前一步补齐城市发展中民生福祉的短板,目前已经解决排摸出的三分之一的问题。
助老也助小
不落任何一个人
截至去年底,全区现有养老机构23家,入住老人3233人;街镇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9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3家,老年人社区助餐服务点40家,老年活动室416个;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约7000人。社会孤老315人,五保老人228人,成年孤儿15人,社会散居孤儿5人,留守儿童9人,困境儿童507人。
这些数字都被民政局工作人员记在心里,老人、孩子的生活状况一直让他们牵挂,如何服务好这些弱势群体成了重中之重。针对大调研中收集到的问题,区民政局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探索新的工作机制、构建长效机制,杜绝此类问题的再现。
目前,农村养老机构依旧存在着人多床位少、惠及范围小等难题;各养老机构自身条件、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等参差不齐,相较于城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区民政局将在未来三年新建7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现各街镇全覆盖,并且加大对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的补贴力度。
不仅如此,还要优化全区养护人员的薪酬体系,规范护理人员职责,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机构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让全区老人都享受到更好的、统一的养老服务。并通过多方面监管,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
特别是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我区已经真正做到拥有15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全覆盖,老人生小病不用再跑到医院去配药、看病。
在特色助老服务方面,区民政局在全市率先研究失智症老人照护标准并已成熟,之后将会在全市推广。松江社会福利院也将作为失智症老人护理的实训基地,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护理员,以更好地服务失智症老人。
2014年,为了给老人们营造一个欢乐的养老氛围,我区在全市第一个推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在松江社会福利院、小昆山敬老院等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引入社工体系、导入老年大学课程培训等,让老人们感觉“天天都像过节”。
服务了老人,也要照顾好孤儿。今年,松江儿童福利院将作为全市郊区第一家区级福利院正式运行,届时我区对于困境儿童的看护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针对自闭症儿童,区民政局支持且鼓励社会组织共同关注这个群体。例如星悦自闭症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在申办社会组织资格时,遇到了牵涉职能部门多、主管单位不明晰的问题,区民政局经过反复走访,决定自己靠前一步,将自身作为主管单位,帮助星悦儿童潜能开发中心申办社会组织。
减负且增能
抓好最后一公里
深入基层是大调研的重要形式,也是对基层执行能力的考验。区民政局提出大调研全覆盖,保证问卷全发放,不落下一门一户;走访类型全覆盖,梳理好各类疑难杂症;解决问题全覆盖,集中讨论群策群力。
在深入到村居时,区民政局领导发现基层工作中行政事务多、台账繁杂,如何减负增能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基层行政工作减负,才能有时间去了解村委会、居委会辖区内的每个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市民。此外,“全岗通”的推行也势在必行,自身业务能力扎实,才能满足市民的个性化需求。
社区中最后一公里问题其实不单单在于政府如何做,也在于如何调动社区资源、盘活社区人力。例如荣乐小区,老年人居多,就要做到服务送上门。走访过程中,许多老人告诉刘彦,助餐点虽在小区内,但自己上下楼都困难,取餐就更不现实了。那就需要志愿者了。目前在区民政局的组织下,许多项目如老伙伴计划、关爱功臣项目等,都是建立社区服务体系,让社区中有时间、精力且身体健康的老人去慰问、帮助、关怀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这样的社区互助反响很好。岳阳街道的洗衣队、聊天队等,也都是邻里互助的形式。
而像保利西子湾这样社会白领较多的社区,最需要的是幼儿托管等服务,区民政局也正在积极为这些社区解决这一问题。打造“好邻居”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体系,是区民政局一直在努力的工作。
而社区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组织的协助,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同时也是在为基层减负。当然,优化执法体系、加强监管也是社会组织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通过“1+17+x”的管理体系,由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平台、统筹管理,17个街镇孵化区域内社会组织,促进我区社会组织蓬勃、有序发展。
对于特殊人群,区民政局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例如大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市民达不到低保标准,但生活确实困难,民政局的原则是“应帮尽帮”。政府无法帮的,则动用社会力量进行综合帮扶。但物质上的帮助不能帮困一辈子,所以区民政局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通过组织“桥计划”社工项目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树立生活信心,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
民政部门管群众事,群众事都是民政事,民政事都不是敷衍事。调研“家长里短”近半年,区民政局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的脚步踏遍了松江。问题越来越少,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体系的完善、作风的转变都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