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多少人沉睡在传统思维,不懂互联网新思维,末来何去何从

2024-5-27 12:13:38发布3次查看ip:发布人:
新的商业世界,关键词是消费者(也就是用户)、口碑和产品,企业通过产品与消费者建立起直接联系,消费者使用产品之后,可能会有坏的吐槽,也会有好的口碑。
消费者(用户)、口碑、产品,这就是互联网“互”的阶段商业世界思考的逻辑起点。将它们整合起来,关于互联网思维,可以得到两句话:
1.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2.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而用户思维分解开,就是产品思维和口碑思维。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是产品思维。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是口碑思维。两者合在一起,指明了企业应对新商业世界挑战的努力方向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这是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的话。对于小米成功原因的分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曾经比较有影响的大约有四种:一种是营销说,认为小米的成功是因为营销做得好;一种是粉丝经济说,与小米有关的各种微博、微信,粉丝量加总高达几千万,这么大的粉丝量保证了小米的销量;一种是参与感说,雷军自己和小米副总裁黎万强都曾经提到过这个概念;还有一种是预售电商说,典型的就是说小米在搞饥饿营销,每次只开放部分购买,故意造成缺货。但是,雷军本人始终认可并一直在强调的则是:小米成功的关键是产品。他说自己99.9%的精力都是在做产品。
在一次演讲中,雷军讲述了他如何花了两年时间只为寻找一张壁纸的故事:为miui找一张壁纸,我们看了接近一百万张照片,我们甚至开发了一个软件,专门挑选壁纸。然后发现找一张好壁纸很难很难,因为再好的壁纸是要放到锁屏里面好看,放到壁纸里跟图表不打架,还要有意义,有细节,还要90%人喜欢,没有人反对、反感。我觉得这样的壁纸实在是太难找了,不信大家把自己的iphone打开看一看,能用的就那张水波纹,其他都不可以;把windows打开,除了星空能用,别的都不能用。去年7月份,我们发动人民群众找壁纸,十万人民币征集壁纸,一张一万块,共征集了四万五千张,然后他们花了一通宵时间都看完了,给我挑了十张,说这十张挺好,我看完后,跟他们说一张都不行。找到好的壁纸,就跟投到好项目一样困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逼着我们所有的设计师去画壁纸,反正过去的8个月,我把所有的设计师都逼疯了。最后画了5张壁纸,其实不错,但跟我的要求相比还是有差距。上周礼拜二,我夸了海口,如果谁能做出比这5张壁纸更好的图,我们承诺100万人民币买一张壁纸。我大概花了10分钟讲过去两年做壁纸这件事情,想跟大家表达的是,你是不是真的在你的产品上花了这么大力气,如果你没有花的话,用户是看得见的。
在2013年8月14日召开的互联网大会上,接受采访的时候雷军说:“我们努力做出让大家能够尖叫的产品,只要把这个做到,其他的都会纷至沓来。我们想得真的很简单,我有时候觉得我们创业者想得太多了,你真的竭尽全力,你真的理解什么是关注、一致、口碑,你就理解我刚才讲的,其实真的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竭尽你的全力,很专注地把你的产品做好,你就能够成功。”在互联网思维中,产品是一切思维的焦点。当渠道被取消,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与消费者发生关系的媒介就只有产品。消费者通过产品来认识企业,判断制造产品的企业家;通过吐槽产品的使用体验,来观察企业对待消费者的态度,并决定以后面对产品和企业的态度。
渠道消亡, 产品为王。在互联网“互”的阶段,终于迎来了产品话事的时代。可惜的是,这还是一个过剩经济的时代,同一种功能的产品,消费者面临着多个不同的选择。产品想要卖得好,就必须能够从一堆挤在消费者面前抢夺消费者宠幸的产品群中跳脱出来,被消费者选中。如何才能做到呢?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要注意的是,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其中的核心关键词是“让用户尖叫”。以前,人们常说的是要提供好的产品。好,指向的是产品的功能;让用户尖叫,指向的是用户的使用体验。从“好”的产品到“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不是说产品功能的好坏不重要,而是说看待产品的视角要变化,要从关注产品功能转移到关注用户使用体验上。功能是冷的,抽象的,有距离的。体验是热的,具体的,可触摸的。体验无非是从人的感官出发,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和味觉,综合起来,形成感觉。这是提升用户体验的着力点。乔布斯曾经说:“要把图标做到我想用舌头去舔一下。
”要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必须得知道用户会为了什么而尖叫。这个用户会为之尖叫的“什么”,被称作用户的痛点。能不能找到用户的痛点,能不能找到用户最痛的点,这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产品经理是否合格的标准,也是判断产品会不会成功的前提。但是,用户的痛点又如何知道呢?找到痛点就够了吗?痛点被点中用户就会尖叫吗?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如果说“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指明了在互联网“互”的阶段如何开发打造产品的思路,解决了“产品思维”的问题,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考虑如何应对消费者发出的声音,解决“口碑思维”的问题。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还只是表明产品有让用户尖叫的可能,但是,用户并不一定就会尖叫,尖叫了也不一定就会去传播,传播了也不一定会被其他用户知晓。口碑思维,就是要想办法让用户尖叫出来,并且将这种尖叫传播出去,让更多的用户听到,产生共鸣,并引发更多的尖叫,形成合唱。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这就是口碑思维的核心。诱发,是想办法让用户尖叫出来。引爆,是要形成尖叫的合唱,变成流行。吸纳,是将用户原创性的新想法、新玩法吸收进来,变成产品新的让用户尖叫的点,然后通过企业放大,形成新的合唱。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天然就是诱发用户尖叫的因子,并且它也是让用户尖叫的第一个触发器。这个触发器能不能起作用,将决定后面有没有尖叫,会不会形成合唱。产品这个触发器不起作用的话,即使后来花无数的资源和努力去做营销,长期看也是无效的。这也就是外界总认为小米是营销做得好,而雷军自己,则总是希望将大家的目光拉回到关注小米产品上来的原因。
产品是口碑的起点。产品思维是基础,口碑思维是上层建筑。能否引爆,决定着一个产品能否流行开来,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产品是否畅销,业绩是否优秀。这对企业当然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自然也成为企业家们关注的重点所在。当一家新的企业引爆出来,人们总是会被营销吸引,而忘记去注意在引爆之前企业对产品的打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想要引爆,做的事情必须符合社会情绪。在社会潮流的推动下,顺流而动,借势而行,自然事半功倍。正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雷军就常常解嘲说自己就是那只刚好站在风口上的猪。根据《引爆点》作者的研究,要流行起来,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根据《粘住》作者的研究,一个信息要有粘性,更容易被人记住,有六个原则一直在起作用:简约、具体、意外、情感、故事、可信。
根据《影响力》作者的研究,想要其他人顺从我们的想法,有六种策略比较有效: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所谓引爆,在做法上,就是通过有粘性的信息或者创意(粘住),让目标群体顺从我们的意愿(影响力),让产品或者服务在他们中流行开来(引爆)。在下篇“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企业”中,我们将糅合这些经典所给出的方法,提出引爆的具体做法。吸纳,是将用户的智慧为我所用。企业的人数总是有限,创意也就有限,通过吸纳用户的智慧,可以大为扩展企业的能力范围。而且,吸纳用户的尖叫,是用户获得参与感的重要仪式。诱发和引爆,企业主动掌控的空间大一些,关键在于企业如何设计和操作。吸纳,则首先,有赖于用户的创新;其次,还要求企业的眼光和态度;最为了保证执行力,乔布斯的做法是,只雇用第一流的人才。雷军的做法也差不多,当初为了构建一个超强的团队,前半年至少80%的时间都花在找人上。道理都是一样的,因为第一流的人才不怕打击,也无惧你对他们提出的挑战,即使你没有要求,他们自己也会去追求卓越。而且,第一流的人才也只喜欢跟第一流的人才合作,这样相互激荡,相互促进。如果第一流人才的团队中有第三流的人才,第一流人才的士气将受到打击,整个团队的绩效将急速下降。
互联网思维=熟人社会思维?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内在的核心是用户体验和口碑。有人可就说了,强调用户体验,强调口碑,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他说:“可口碑这东西,难道不是古已有之?凭什么说互联网公司才讲口碑啊?同仁堂不讲口碑?全聚德不讲口碑?海底捞不讲口碑?对了,说到海底捞,那些认为存在互联网思维的人能不能回答一下,海底捞算不算有互联网思维?可海底捞是一个餐饮类公司啊,如今成为了口碑的代表,那这和互联网思维有半毛钱关系?”“所谓用户体验,不过是互联网行业强调得比较多,大家就觉得这是互联网公司独有的了。台湾首富王永庆先生刚起步的时候开米店,为了改善食用米的品质,要将杂物捡拾干净再卖给顾客,给顾客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又暗暗记下顾客买米的时间间隔,在顾客米将要吃光的时候主动将米送到顾客家里,给顾客带来了很大方便。这算不算关注用户体验?算不算互联网思维?王永庆那时候,好像还没有互联网吧?用户体验真的是什么很新鲜的东西?”
作者因此得出结论说:互联网思维是个伪命题。互联网思维当然不是伪命题,本书前面两章“互联网之前的商业世界”和“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已经比较了两者的不同,指出商业世界的逻辑现在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是一种颠覆。既然是颠覆,可为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以前人们耳熟能详的做法?这难道不是矛盾吗?这还真不矛盾。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就相当于是一个广场(见“一种近似的想象”一章的分析)。广场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街坊邻居的熟人社会时代。在熟人社会时代,企业也可以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消费者之间也可以自由传播信息,因为他们都是街坊邻居,相互都熟悉,甚至还是朋友。于是,本章开始的图12,不但适合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也适合熟人社会时代。我们再来看一下那张图(见图13)。
熟人社会时代,人与人之间相互熟悉,甚至都是朋友。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有问题,消费者使用后没有效果,他的街坊邻居立刻就会知道,口碑一起,企业也就玩完了,不但如此,企业人员能否在当地待下去都成问题。企业品牌的传播,靠人们走亲访友的礼物赠送等方式来实现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产品的销售范围开始扩大,于是,企业与它的消费者不再是熟悉的,必须通过销售中介和信息中介来实现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传播,这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互联网之前的商业世界”。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因为互联网对销售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取代,企业又可以像熟人社会时代那样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塑造品牌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竟然跟熟人社会时代的商业逻辑是一样的:产品为王,产品和口碑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当然是很奇妙的事情。我们可以看看雷军关于小米如何对待消费者和对待产品的说法。雷军说,小米不把用户当上帝,而是把用户当朋友,产品上,推崇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做法。感觉好像是回到了古代一样。雷军这么做不是因为他觉悟高,而是事情逼迫他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就违反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小米就不可能取得持续的成功。
可以看到,从熟人社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当然,既然是否定之否定,就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了新的内涵。这个新的内涵,就是产品思维是“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品牌思维是“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它源于互联网带来的消费者范围的极端扩大、信息传播的极度便捷以及竞争对手的全球化。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品牌退后,产品品牌向前。消费者不会因为企业曾经做过很成功的产品,就无条件地相信企业后来推出的产品。企业必须不断地用成功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这就是马化腾要求腾讯的员工“要饥渴,不要做富二代”4的原因。对于企业来说,这当然是很大的挑战,但是对新进入者却是很好的机会。新进入者只要敢想,就有很大的可能挑战传统巨头,将行业闹一个天翻地覆,成功上位。苹果、小米、特斯拉等,就是最好的例证。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挑战是可能自己以前的做法不管用了,自己可能被颠覆;机会是只要自己转变思维,在产品方面发力,要翻身也有很大可能。不管如何,都必须拥抱互联网思维。明白了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也知道该从产品思维和口碑思维两个方面入手做出努力。在本书的下篇�...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