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设计师该如何沟通?

2024-5-24 11:45:24发布3次查看ip:发布人:
最近集团请来了腾讯的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来做设计分享,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公司有好多的同事都在问这个腾讯设计师,该如何与其他岗位的同事对接,如何才能提高沟通效率,提高设计师在项目中的话语权,那位腾讯的老师,没回答到关键点子上,这里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从业经历。
作为设计师你不能简单的将自己定位在做图这一个简单的层面上。这么来概括设计师的职能是简单粗暴了点,事实上设计师的专业能力远比做图两字涵盖的内容要广得多。但“做图”确实是更容易被所有人理解的说法,这是设计师的个人技能不假,但是伴随着人机界面从命令走到图形可视化,再进化的触屏时代,对于互联网的用户来讲,对于“美”和“交互”的诉求越来越高,这也是设计师区别于“做图”的美工最根本最关键的一个价值体现所在。
在了解到上面这一点之后,再来看看在一个项目团队中设计师和其他角色的矛盾冲突,本质上就是对矛盾的理解定位差异带来的。基于这种定位冲突,设计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定位在视觉的执行层面上,还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推动用户体验的落地和实现。在互联网领域,对于设计师的沟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实际工作中,我们都各有体会,每天也花大量时间在开各种会与讨论上。沟通的效率和效果都直接影响着最后的作品输出质量。但在我们看最终的工作结果的时候,沟通作为过程反而不那么直观,很难去评价和衡量。在从业的过程中,我举一些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并总结了7条经验,希望对同样在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迷茫的同学有些帮助。下文主要拿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之间的矛盾冲突来举例。
1. 不同职能,避免猫同狗讲
当双方都停留在自己的领域去阐述矛盾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沟通效率会很低,而且很难达成共识得到结果。
比如我们之前的产品经理在和我争执,一个在讲运营的事情,一个在讲设计规范与视觉美学的事情,都在尝试着告诉对方,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讨论无法进行下去,因为谁也不肯让步。这种沟通效率是很低的,两个人坐在不同的饭桌上,却想要能够相互碰杯敬酒,这怎么可能,设计师不懂运营,产品经理不懂设计。
这种情况在新人身上更常见,因为新人刚进入工作岗位,对于自己的专业立场与工作内容才有所了解,还不太理解别的团队中其他成员的目标和立场,很容易出现猫同狗讲的情况。当发现自己和对方讲的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时,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找到自己领域的领导一起参与讨论,这样会更容易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另一种情况也很常见,就是沟通的其中一方不愿意或者不知道怎么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如一个产品经理一定要设计师改一个东西,设计师沟通不用改,设计师的领导过来也说可不用改,最后才知道是产品承诺了自己的老大要改,这种情况需要找到问题的起点,把经理的老大也卷入一起讨论就可以搞定了。
设计师需要掌握更多跨专业知识,理解不同职位的立场,在最近几年比较火的两个设计师概念“t型”设计师与“全链路”设计师的提出就是基于此,这里不多做赘述;还有就是设计师要学会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挖掘对方的表述背后真实的含义。只有两个人的沟通在同一层面上时,才能做更有效的沟通。
2. 不要过早去讲究细节
优秀的产品一定是有细节的产品,优秀的产品设计人员也一定是个对细节敏感而挑剔的人。细节是需要时间来打磨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商业公司来讲,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我们的投入产出比,所以对于细节把控的时间点需要大家心里有一杆秤。做产品和我们写生很像,一般都是先草稿,再勾线,再上色,这一定是一个由粗入细的过程。草稿没画完就先上了一部分颜色,再要修改整体构图就非常困难了,差不多就需要换一张重画。
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即便是有经验的设计师,有时也会不自觉地陷入细节。比如有次开会,会上需要确定课程的定位与受众人群的时候。突然讲到了品牌传播上的配色问题了,于是开始激烈地争论,直到开完会都没讨论出结果。对于设计来讲,这个问题重要,但是在何时何地,与何人讨论,这就值得商榷了。
3. 如果你认真了,那你就输了
团队每个成员掌握的信息以及对于信息的理解都是不对称的,而设计解决方案往往是综合了这些信息之后做出的判断。所以不管是谁提出来的方案,所以在讨论最后被推翻或者提出更优秀的解决方案这是很正常。
见过一些人,会非常激动地维护自己的观点,会与别人争的面红耳赤。他会陷入自己的思维,无法跳出来,甚至有时自己也觉着不对了,也依然为了面子而坚持,为了自己那可怜的权威与自尊而争。与这种人确定方案是一个特别累的过程
每个人都会维护自己的想法,但我们不用像捍卫尊严那样去捍卫,在商业利益里面,我们的方案与观点是切合市场的。有经验的设计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平静而肯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在发现自己错误的时候,能不失面子地向对的方向靠拢。做得更好的设计师还知道怎么控制别人的情绪,在轻松的气氛下把讨论搞定。在讨论的时候,切忌太认真,这里指的是对自己太认真了。
4. 同理心真的很重要
做互联网的同学都知道要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最好能够一秒变小白,这就是所谓同理心。但同理心其实是典型的知易行难。
有这么个例子,a想了一个晚上的设计解决方案,第二天很开心地过来跟b一说,b说这个不行,我早就想过了。然后两个人就火药味很浓的吵起来了。表面看起来两个人在争论方案,其实是尊严之争。a一个晚上的思考,几秒钟就被b推翻了,b否定的不是a的方案,而是a的智商。a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火气就很大,就是要跟丫死磕。
这个例子很常见,不仅仅是在职场,有时候在生活中也会经常发生,b可以试着反过来想想,如果a在瞬间否定自己,自己会怎么反应,就能明白问题的症结了。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永远不要第一时间否定对方,要说让我想想。即使第一时间就对是非有个判断,把回复的时间拖一下,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这是效率问题,但对于沟通来讲、对于团队来讲,这个拖延是很有必要的。
能够想他人之所想,确实能够大大帮助到我们日常的沟通。但是和一秒变小白一样,这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不过我还是有个建议,可以帮助更好地沟通。就是当自己情绪波动的时候,可以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给对方听,切忌防卫性地攻击。比如当对方说你的设计很丑的时候,你可以说“审美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过这个设计你觉得丑还是让我很沮丧”,而不要说”这个哪里丑了,这么上流的设计都看不懂你个土鳖,你倒是画个给我看看“。前者的表达直观地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对方,使得对方更容易“同理”你,后者只能使沟通变得更糟。
5.对于产品而言, 是“形式是服务于功能”
一些“有追求”的设计师经常容易犯形式大于功能的错误。
作为设计师,我们要明白,虽然界面表现很重要,但是形式是追随功能而存在的,不能为了追求表现形式而要求功能做妥协。好用和易用,都是建立在有用的基础之上的。当功能和视觉表现发生冲突时,视觉表现应该向功能妥协。
形式追随功能,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功能限制形式,设计并不是无所顾虑的天马行空,带着镣铐跳舞,这也是设计师区别于艺术家的一个地方。之前看到一个设计前辈对于设计师的定义是:设计师是有方法的人。这里引用一下再加个定语,所谓牛逼的设计师,是指在种种限制之下,依然可以用优雅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人。
设计师要从内心建立起对这一理念的认同,转化到沟通中,就更容易和产品团队达成一致。
6. 善于引入外部声音
即便是富有经验的设计师,也难免会碰到在沟通中陷入僵持的情况,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个时候引入外部的声音会非常有助于打破僵持。
也许可以暂时搁下争议,回去做数据上报,一周后看数据大家再做决定?或者随机在周围找n个和项目无关的人,对目前的解决方案做个a/b测试,用一场快速轻量的测试解决争议?或者找一个你们都信得过的权威来给点建议?看看置身事外且经验丰富的同事怎么看这个问题。
卷入更多的人,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跳出从“我”出发看问题时的局限。而在僵持不下时,第三方的介入也给当事人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双方退一步冷静看问题之后,更容易达成一致。
7. 教学相长
职业生涯中,什么样的队友都会遇到。神一样的固然要好好把握,猪一样的也要循循善诱。
好的设计师一定是个好学不倦的人,除了设计以外,积极地通过平时的沟通机会,了解和学习跨专业的知识。当你能理解开发是怎么实现的时候,就不会设计出开发无法实现的设计稿;当你能理解产品经理想的是什么的时候,设计返稿率一定会大大降低。
好的设计师一定也是个好的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队友的理念。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审美品味带到整个团队中来。当团队成员对设计理念的认同和审美品味趋同的时候,以上很多沟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影响力,是高级设计师和普通设计师的一道分水岭。有影响力的设计师,能够更大程度发挥自身价值,在工作中与工作外,都会发挥个人专业影响力,进而影响项目结果。
对于所有行业来讲,教学相长都是一样的,这是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人得个人品格的一个定义。
希望自己所写的文章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收获,大家看完了,也不忘点个赞啊。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