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原搜狗产品设计总监分享:APP搜索功能详解(万字干货)

2024-5-24 3:06:56发布4次查看ip:发布人:
一、搜索官方规范
android(google material design)
搜索操作应该至少包含以下4个动作要素:
打开、输入、提交、展示。
下面的元素可以帮助提高搜索的体验:
语音搜索;搜索历史;搜索词自动补充,且补充的结果是你的应用的数据库中的已有词汇。
ios
苹果建议搜索框可以包含下面的三个元素:
默认提示词、取消按钮、清空按钮。
苹果还给出了一些搜索栏在设计上的建议:
1. 如果有必要,可在搜索栏中提供一些提示和上下文(来帮助用户)。
比如输入框中的默认提示词,文案可以为:“搜索衣服 鞋 首饰”或者单纯的“搜索”两个字。在输入框的上面,也可以提供简明的一句话提示,如图所示:
2.考虑在搜索栏下方提供快速入口和其他内容,以帮助用户更快找到结果。
例如ios自带应用safari,当你点击搜索栏的输入框时,应用就会展示你的书签,或者历史搜索,这样通过点击内容,有时候能免去输入的麻烦。
3.在搜索栏的下面,可加入“分段选择控件”,以帮助用户缩小搜索的范围。
很多电商app已经做了对搜索列表的筛选操作,如淘宝、天猫。
个人输出交互设计规范——搜索
搜索栏获取用户键入的文本,用以作为搜索的关键字*。
a.初始状态时,键盘默认收起,搜索框左侧显示搜索按钮,输入框内可以显示占位符,用来描述控件的作用例如“搜索”)或者提醒用户是在哪里搜索;b.点击搜索框后,文本框内显示光标定位(和引导文字),同时弹出键盘;c.当输入文字后,引导文字消失,右边显示清空按钮;点击清空按钮,可以清除所有搜索栏中的内容。点击清空按钮不会退出搜索模式,只是清空内容;d.完成输入后,光标及删除按钮消失,文本框处于不可输入状态,键盘收起。
二、搜索用户体验描述
【搜索入口】用户的起点,功能权重的体现
目标明确用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对结果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目标模糊用户:操作无目的或目的不明确,对更多目标内容没有预期,或者不了解搜索功能索涵盖的范围。
搜索入口从类型上可分为四种:
独立的导航标签;常驻的通栏搜索条;导航上或其他位置的icon入口;集成多种功能或特殊样式。其中前三种样式较为常见。
1.独立的导航标签
直接出现在底部或顶部导航栏中,属于产品的一级菜单;用户在切换几个模块页面时,搜索的入口是实时存在的,全局性的设计让用户可以随时点击进入到搜索页面;一般来讲这种形式的搜索触发后对应的搜索页面功能、层级也更加丰富;承载着与搜索、发现相关的延伸功能。例:【微博】
2.常驻通栏搜索条
占据了足够的屏幕宽度,同时在高度上压缩了其他内容的展示区域;在页面顶部位置出现,用户对此一目了然,可以快速点击搜索;一般在首页或者二级页出现,让用户能够更容易接触到搜索功能。例:【qq音乐】
注:不建议更深层级或者底层页上加上搜索入口:
页面跳转逻辑的混乱:混淆用户的使用预期;占据页面高度:在较深层级页面中,内容往往比功能更重要;缺少业务场景:用户在更深层的内容详情页,对于搜索功能没有那么强的场景诉求,无限制的增加入口很容易将操作带入一个死循环中。3.导航上或其他位置的icon入口
用户最好理解的放大镜icon作为搜索的入口,占据空间较小,出现的位置没有严格限制;icon样式的入口能够有效地触发搜索功能,但是形式上的显著程度不高,因此放置位置较为灵活,可以出现在页面角落或者收起在更多入口当中,避免与其他同等权重或高权重需求争夺显著性。例:【抖音】
4.集成多种功能或特殊样式
特殊样式的搜索与app本身的设计风格相关,如:android原生应用中的悬浮按钮功能等;部分搜索入口中还会露出辅助功能,付拍照扫码、切换分类内容等。例:【美团】
【搜索中间页】挖掘用户潜在需求,产品运营关键页面
从用户层面来看,用户点击搜索入口后,第一直觉是直接进入搜索功能,调起输入法进行关键词输入,这是用户最直观的需求。用户的潜在需求却包含更多信息,用户需要知道在这里可以搜索什么、怎么去搜索的指导。
搜索中间页,实际上除了满足产品运营需求以外,也是对用户潜在需求的挖掘和满足,也是产品可靠性的一种体现。
1.提示信息
提示信息时与该场景下能够实现的搜索功能相关的文案内容,常见样式为出现在搜索框中的纯文案,当然也可以在整个页面中展示。
例:【今日头条】
2.分类搜索功能
搜索前就能够选择搜索范围的功能,在一些平台内容较多需要细分的app中较为常见。
例:【微信】
3.搜索历史
搜索历史前端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搜索的功能入口,呈现用户的搜索历史,一来可以方便用户下次点击的时候对于重复性的内容实现快速搜索,二来也便于收集用户习惯。
例:【淘宝】
注:在设计搜索历史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包括用户行为特征和产品策略的内容:
位置:搜索内容位置会处于页面顶部,紧贴搜索框展示,此时用户的视觉焦点在这里,更容易注意到;显示样式:一般搜索词会作为一个完整的搜索内容呈现,而且会涉及到点击操作,因此不适合折行或者截断显示,以便让用户一目了然自己搜索了哪些词,一般的处理方式固定行数显示,以btn样式显示,强化可点击的操作意象;编辑操作:并不是所有用户对于占据页面大部分高度的内容都是认同或需要的,编辑删除操作必不可少;数量限制:最后还要限制一下露出数量,前面由于限制了显示策略,因此要根据用户潜在的搜索内容文案数量确认当前的露出数量;露出内容少则对用户的了意义不大,因为旧的内容很容易被新的搜索词替换掉,露出较多则会占据页面太多高度,考虑到此时页面会调起输入法,因此也不适合露出太多内容。4.热门搜索词
突出当前平台主推的内容,或者高频的搜索词都可以放置于此。搜索热词一般是产品需求驱动出现的,可以让页面内容更加丰满,同时也露出当前的主推内容,提升内容的曝光率和点击量。
例:【京东】
*注:不同于搜索历史的时,这部分内容是产品后台配置的,不是用户行为产生的内容,因此就存在用户接受度的问题。
在数量上需要更加斟酌。根据产品内容属性的不同,纯文案的搜索词在10(或7±2)个左右能够让用户一目了然,较为复杂样式的搜索词则更要简化数量,让用户能够抓住信息的重点。
放置过多搜索词,不仅会稀释用户的注意力,更多的情况是被调起的输入法遮挡,反而降低曝光率。
5.其他用户推荐信息与广告运营位
例:【抖音】
【搜索过程页】操作便捷化与简洁化,产品功能人性化与智能化
此时用户主要的注意力焦点在输入过程中,因此目前的过程是操作功能为主,策略也需要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操作功能为导向。输入过程的简洁、便捷、快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痛点。
输入搜索词的过程中光标已经定位于此,搜索框处于激活状态,此时页面元素一般包括:
搜索框(一般带着提示词);清除按钮(一般以x的形式出现,点击可清空当前全部搜索词,同时点击后可返回搜索中间页或跳出搜索功能);搜索btn(ios端键盘有搜索按键,但android的输入法可能不是原生的,无法判断当前的状态,因此从通用性角度考虑,适宜放置一个显著的搜索btn)。1.搜索联想词
根据用户逐渐输入内容而不断呈现的包含输入关键词的列表。搜索联想词能够帮助用户的输入信息起到纠正、提醒、引导的作用,给用户提供便捷搜索的作用。
例:【qq音乐】
2.分类匹配
用户在搜索的过程中可以实时切换分类范围,同时显示固定范围下的搜索数量,不断自己的搜索范围能够让最终的搜索结果更加准确。
例:【淘宝】
【搜索结果页】用户的终极目标,产品策略的爆发地
搜索结果页是指用户点击搜索后看到的搜索内容的聚合页面,是用户搜索的终极目标。
从产品策略来看,搜索结果页也是一个信息内容聚合的关键页面,除了呈现必要的目标信息,往往还可以在其中放置更多偏向于产品策略的相关信息。
1.多tab分类展示
当内容品类过多时,可以分tab标签或者分card显示对应的内容。
例:【今日头条】
2.功能操作
与搜索结果的属性相关,主要用于缩短操作路径,大部分的用户可以快速完成相关功能操作。
如:视频类内容,则会露出播放或下载缓存btn;如:电商类产品则可出现购买或者加入购物车btn,用户可直接点击加入购物车,缩短整个流程的操作次数。
例:【腾讯视频】
3.轻量化搜索结果页
这种搜索结果页样式使用户单维度的搜索,例如电话簿或者地区选择等,搜索的结果和用户的搜索目标都是单一维度且高度一致的。
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源自于以下几种原因:
用户端:用户在这种搜索场景下的目标比较单一和固定,同时对于结果有一定的预期,因此可直接显示搜索结果;产品端:搜索范围固定,内容固定,目标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化,可以实现快速搜索,避免了请求服务器的加载loading过程中耗费的时间;例:【美团-城市切换搜索】
以上内容是平时积累的一些总结,当然还有一些搜索的形式,比如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app,搜索则占据了整个页面,结果页的产品策略及商业化策略则更为复杂,这里就不再深入了。
两年多以前我离开了给我收获最大的某互联网公司,当时很多人认为我不够冷静太冲动,或者是由于福利待遇问题的不满足才会选择离开这个公司。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这些年来沉淀下来的所谓经验,到底给我带来什么区别于他人的东西,内心很浮躁。当时,我想过是不是要做系统级的产品才能让自己的有更大发挥空间所以我去了某手机公司,混迹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好像不是自己想要的。后来又觉得是不是要做现象级用户量庞大的产品,你的设计才能影响更多人,从而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后来我又去了某滴。折腾了一大圈渐渐发现这些表面的东西都不是最根本的。伴随着纠结与不自信,如今这些问题渐渐有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形成了今天的这篇无聊的文章。
回想起我所从事的这个行业(互联网ui设计),从兴起到如今发展壮大应该还不超过10年的时间吧,最近一段时间业内很多人又开始讨论uxd这个职业(或者说职能吧)。包括前段时间的阿里,以及很多业内的大牛们都在发表文章探讨这个不算太新的新名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现象可能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天我算是从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角度去讲一下这个名词吧。本人并非行业大牛,浅薄见解望各位看官老爷海涵。
过去与现在
最早一批网络设计师的头衔是“美工”,他们把策划、交互以及视觉的工作都做了,有时候还需要dreamweaver进行代码重构。设计师那时候处于满足产品“基本需要”的阶段,解决有无问题,是比较粗犷阶段,那个时候感觉会个ps就能当美工。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我们这个行业开始向专业化的发展,加入这个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专业细分也逐渐开始形成。国内也陆续也开始建立起了各种ued(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比如著名的腾讯cdc。
专业细分带来了更清晰的职能划分和职业定位。如同从美工时代的小作坊走入了ued的工业化时代。现在想想目前的这种模式在国内发展到现在应该严格意义上说还不到10年,对于一个行业来说10年应该也不算太久。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专业细分,我们目前这个行业里的人都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我们这个行业,到现在应该还算是一个新兴行业把,大家知道一个行业从无到有,从出现到成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这期间一定是伴随着思考探索尝试重构,在思考在探索在尝试在重构这么个过程。其实,现在的这种模式也算是这个行业里的那些前辈们,对于这个高速发展了10年的行业,特定阶段的一种探索、尝试与思考。
探索原因是: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促使一些有识之士或者说行业的大牛们开始思考我们这个新兴的职业,的定位和真正的价值,这就是上面说的走向成熟,要经历的过程。
既然是特定阶段的探索,那么目前的状态应该就不是这个职业的全部形态或者说比较完美的状态,目前这种细分对于某些阶段的设计师伴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也渐渐的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交互面临的问题与疑惑
如果一个交互设计师主要工作职责着眼于梳理页面逻辑,输出原型图等等一些工作。那么当对接的是一个能力较强的产品,可能在需求输出阶段交互已经被完成的差不多了,最后交给视觉设计师,由于可能在视觉呈现时,原有交互存在一些视觉呈现的问题不能实现当初设计的初衷,又或是视觉设计师又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导致交互被修改。那么整个流程下来交互设计的价值有多少?(当然�...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