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罗辑思维估值超13亿、用户860万的秘籍就这三点!

2024-5-23 15:02:41发布6次查看ip:发布人:
互联网时代,过载的信息与内容无疑已对每个人构成了巨大压力。
显然,今天的互联网用户已不愿再为信息付钱,而愿意为有效知识付钱——这是个信息过载而有效知识匮乏的时代,减轻信息负载的生意肯定有得做。
罗辑思维正是抓准了这样的机遇,2015年12月,作为《罗辑思维》出品人及主讲人、中国最著名“说书人”罗胖(罗振宇)推出了付费订阅的内容平台“得到”,让用户愿意为“免费的知识”付钱。罗辑思维副总裁王彬沣则在前不久的“第七届长江青投论坛暨2016全球创新者大会”上分享了其中的关键秘籍。
*以下文字整理自罗辑思维副总裁王彬沣在“第七届长江青投论坛暨2016全球创新者大会”上的演讲:
罗辑思维副总裁 王彬沣我今天所拿到的课题是“网红和品牌之间的距离”。在我看来,“网红”这个词比较泛,很难非常精准地描述它,我只能简单地概括它——什么是网红?在网络上提供内容服务的人格魅力体。什么叫品牌?在市场上有识别度、有知识度的价值体。那么,从网红怎么走向品牌?我想,问这个问题的初衷是大家普遍认为网红是短暂的,是不确定的,而品牌是长期的、是稳健的。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是什么?拿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很想知道答案,到底是什么样一个答案,对我们而言也很重要。我只能从我们自己的一点探索和认知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内容创业的三个关键点。“内容是基础,本质是占有时间第一点,内容是基础,本质是占有时间。为什么这样说?正如我刚才所提,网红是在网络上提供服务的人格魅力体。内容有多重要呢?我们来看一下。首先,智能终端以及移动互联对我们的影响,刚才我听到几位同学和校友都谈到这个问题,应该说移动互联网对今天生活的巨大影响几乎没有人会质疑。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你会突然发现在北京,不需要再带人民币了,你不需要再带现金了,只要用手机就能解决所有消费的问题。2015年有一组数据,在中国有6.2亿部智能手机,每人每天在手机上驻足的时间是三个小时,三个小时意味着一天去掉8个小时的时间,你有六分之一的时间活在手机里面,你活在手机里做什么呢?什么吸引了你?是内容。对内容创业者而言,你能不能够占有人们的时间?你占有的是谁的时间?这就变得格外重要,所以内容创作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如果把内容创作放在时间的维度,一个是利用时间,一个是消磨时间。在消磨时间这个维度上现有提供的服务比较多,比方说,影视、综艺、游戏,这都属于消磨时间一类,这一类也有非常多的典型企业。在利用时间的维度上,基本上是教育、出版、传媒行业的企业来做的。罗辑思维在内容创作上,比较倾向于后者,也就是利用时间。罗辑思维在产品形态上的呈现,就是每一天在公众号上推送60秒的语音,每天6点半发送。我们坚持每一天60秒的语音,用户只需要回复关键字,就会弹出相应图文,我们目前账号以每天一万人的速度在递增。同时,罗辑思维每一周在优酷视频上有一个五分钟的节目,这个节目在优酷和喜马拉雅两个平台上目前的点击量是7亿次。此外,我们每一个月会在订阅用户中推出两个专栏,每一年有一次跨年演讲,去年是在水立方,现场有四千人参加,今年在深圳大概有一万人参加,演讲主要针对社会的精英人群、创业者阐述一年财经界发生的大事。大家看到,不管是一天、一月、一周还是一年,罗辑思维所针对的人群都是特定的,针对的服务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它特别要满足“碎片化便携式”的要求。其实刚才在休息室老师还在问,我们的视频有什么不同?可能去过罗辑思维的朋友知道,在我们那儿有一个很小的房间,就是罗胖子(罗振宇:《罗辑思维》主讲人)的录制间,里面有我们公司最贵的一台固定资产,5万块钱左右的照相机,后面是一个投影布,这块投影布一直没有变过,整个过程里面也是一镜到底,从来不变。为什么?罗胖子作为传媒学的博士,他对色彩是很明白的,就是因为他要把整个画面做到精简,你知道罗胖子长什么样子,但是在运动的时候,听取视频的时候没有任何视觉的损失感,他就完全是为了便携式和碎片化的产品应用。
这是第一个关键点,我说的“内容是基础,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每一个内容创业者要明确如何针对你特定的人群,如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第二点,商业是基石,机会是二次流量分发。怎么解释这句话?当我们的内容产生了流量,而内容产生流量又带来创业机会的时候,跟上一代互联网的创业又有什么新的不同特征?首先,现在新的流量是主动的,因为它是用内容吸引而来的;其次它的流量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因为是主动被关注,上一代的流量基本是靠获取、购买或者补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特点,流量是跟着内容走的。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两年前有一款跟我们相似的脱口秀在优酷视频上叫《晓说》,后来转到爱奇艺平台改名为《晓松奇谈》,其中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主讲人依然还是高晓松,他的用户会不会因为平台转化以后,不喜欢这个节目呢?并没有,它的用户依然很忠实跟着内容走,当然它的商业效益也落在了新的平台上,因为内容跟着流量走,于是新的商业形态就形成了。比方说,当流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具备了媒体性,具备了媒体性,就可以有广告的效能。在我们的班级里面,有我们这个行业里比较大的公众号,比如说咪蒙,有上千万的用户,还有比如回忆专用小马甲。我们跟咪蒙说替我打一个广告吧,一条广告价值是60万到80万,这个商业模式是很容易理解的。对我们而言,我们认为广告是可以做的,但罗辑思维本身比较克制,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内容相对严肃,如果一直做广告对我们的用户可能有损伤。第二个角度来讲,内容创业在做广告的时候是有“天花板”的,因为每一条广告的效益是很容易计算的。所以我们选择了电商这个门类,电商现在代表性也比较多,“一条”一年多以来每个月做到五千万了。而我们主要做图书,我们尝试过很多品类,最后聚焦在图书上,因为电商最大的问题是供应链,即你要不要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放在供应链管理上。做图书对我们而言更有效,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拿到比较好的书,比如《智能时代》,给大家提供非常好的服务。流量下来以后到底附着在什么上?新的流量在市场和需求之间如果能搭建一个新的载体,它的黏性和反哺是非常重要的。罗胖子每周一本书,他节目里面介绍这本书,大家期待下一周是什么书,为什么推荐这本书,需求和市场就建立了。所以说在流量的二次分发里面,有新的商业机会,这是基石。反过来,没有好的商业怎么能让内容做得更好呢?第三个,点簇是赋能,作用是kol间的转化。点是什么?即是所有做内容的,这些点簇拥在一起。kol是意见领袖,我们的理解是“头部资源”,像李翔(知名媒体人,《李翔商业内参》出品人)这样的头部资源,他们在一起构成以后,能构成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称为“相互赋能”。比方说,得到app里面,我们从罗辑思维860万的用户到“得到”300万的用户,有一部分选择了得到,但是当李翔加入进来的时候,李翔的用户突然发现有李翔来,会不会跟随李翔而来呢。反向而言,李翔由马云、雷军等等人推荐,他们那些人可能不知道“罗辑思维”,他们之间形成相互的转化关系。这种相互转化其实非常有效。比方我的同学,我们8月份开班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叫王一权讲了科技,我就开了一个专栏,我们班很多同学订阅了这个专栏,突然发现,专栏里原来还有李翔,突然发现原来还有罗辑思维,这里面是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群kol之间形成了相互的转换和反哺,以至于流量之间的互动。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得到的商业模式,它在罗辑思维的营业收入里面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这个比重开始等同于或超过罗辑思维的商业价值,这就意味着罗胖子过去以个人魅力体展现,而现在在是一堆kol一起展现。由于今天时间有限,我跟大家再总结勾勒一下,谈到内容创业的三个关键点,我认为有三个:第一个,内容是基础,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第二个,商业是基石,机会是二次流量的分发,第三个,点簇是赋能,作用是kol间的转化。最后用我们家胖子(罗振宇)的一句话结束今天所说,我所说的不是网红和品牌间的关系,我想说的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一直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谢谢各位!
文章来自;长江商学院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