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半年前阿里就跟这事情杠上了,结果令人震撼

2022-5-22 2:48:06发布5次查看ip:发布人:
真正的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在贫困区域与人群中形成一种适应市场运作的生态,这种生态是外部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接轨市场的技术生态,更是在市场活动中创造财富的经济生态。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江成
马老师的段子,先复习一下。
盖茨和巴菲特到处劝人裸捐,一路劝到中国,遇到马老师。马老师问巴菲特当年的年龄多大,巴菲特回答80岁了,马云就说,我80岁也会捐出所有个人财产。盖茨和巴菲特的裸捐招募组合从此熄火,马氏太极完胜。
▲2017年12月1日,马云在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启动发布会上
如果优秀的企业家真诚地希望改善贫困者的处境,那么直接捐款是比较缺乏想象力的路径。当一个企业家只会掏钱做慈善,他可能已经放弃了深刻改变世界的雄心与能力。
捐款仅仅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设若如此,把马老师全部家当分给全球极端贫困人口8亿人,连杯水车薪也谈不上。就算平摊到中国4000万贫困人口头上,那也只是杯水车薪。就算有一打裸捐的马云又如何呢?
贫困之所以成为世界级的难题,答案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1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最大的能力不在于获得财富,而在于创造财富的能力。创造财富,需要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对资源的合理运用、对风险的耐受等等一系列品质,以及一点点运气。而创造财富的能力,才能改变贫困人群命运。
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宣布,正式启动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未来5年将投入100亿元参与脱贫攻坚。马云表示,脱贫将成为阿里新的战略业务,并承诺每半年向社会公布脱贫工作。
▲2018年7月10日,阿里巴巴举行脱贫基金半年度交流会
100亿资金的体量可谓大手笔,但是这还不足以体现阿里巴巴脱贫战略的雄心与想象力。财富脱离了市场机制,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总是有限。但是阿里巴巴脱贫战略的定位完全不同。
2018年7月10日,阿里巴巴发布首份脱贫成绩单。从阿里脱贫基金半年运作的轨迹与业绩来看,基金的背后有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的资源支撑,脱贫攻坚上升到集团的战略层面,自是出手不凡。
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提交的半年度数据颇为震撼:
260亿销售额——2018年上半年,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网络销售额超过260亿元。其中,53个贫困县网络销售额超过1亿元。
701款商品——“兴农扶贫”频道覆盖8个省141个县,包含51个贫困县,接入商品701款。
380亿贷款——自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启动以来,截至2018年6月,网商银行向贫困县100余万用户提供贷款超过380亿元。
117.8万保险受益家庭——截至2018年6月,117.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项目”获得健康保险保障。该项目获得公益捐款超过7500万元,其中,超过6800万元来自网络用户通过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捐款。
1000名员工投入——2018年上半年,阿里巴巴超过1000名员工投入脱贫业务,实地走访贫困县超100个。
▲75岁奶奶吴仕芬也加入了织布创富队伍
重要的不仅是优异的业绩,还有高度市场化的数据构成。大企业搞独立的公益基金不稀奇,但是公益基金这样紧密结合企业业务的并不多见。销售额、商品、贷款、保险、员工取代了救助、支援、捐赠,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从中可以看到,阿里巴巴集团为贫困地区、贫困人群打开了走进市场的商品渠道与产业路径,提供了金融资源进入脱贫领域最为稀缺的信用支持。由此,充分地体现了阿里脱贫的两大理念:“授人以渔”与“撬动效应”。
2
“输血型”扶贫屡屡受挫后,“授人以渔”成为解决贫困问题路径选择的社会共识。但是,依靠公益力量实现这一理念何其难哉?
公益行动往往造成“资本输血”的尴尬——主观意识上是导入资本、开发资源的正确方向,但是遭受市场反应冷遇难以为继。这是因为,缺乏企业支撑、市场导向的资本输入,在捕捉市场信息时往往一厢情愿。
贫困的深度等于与市场的距离,不解决这个距离问题,无论是财富再分配的输血还是盲目的资本导入,都无济于事。最终的结果可能比“输血”更糟糕——不增值、无效益的资产不是“渔”甚至不是“鱼”,而是累赘。
而阿里脱贫基金五大重点项目之一的“电商脱贫”,恰恰是集团的业务强项,运作起来驾轻就熟。
▲网红爆款巴楚留香瓜
以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巴楚县的巴楚留香瓜走出新疆、销往全国为例,不是靠公益事业常见的悲情营销,而是按照产品开发的模式定标准、塑品牌、规模化,扎实推进现代定单农业建设,这样的脱贫才是可持续的产业导入、资本积累。
“授人以渔”可以迅速激发经济活力,“撬动效应”则能放大规模,形成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众所周知,贫困问题伴随的健康陷阱是难点中的难点。无数家庭在艰难的脱贫道路上倒在了家庭主要收入成员的健康问题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令人唏嘘。然而,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直接输血或能改善个案的状况,却不能形成问题解决的机制。
道理并不难解,问题是庞大的资源从何而来?阿里巴巴脱贫计划中的“健康脱贫”采取了“公益加保险”的嫁接模式,阿里巴巴集团与蚂蚁金服、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项目”,将保险运作与公益事业有机结合,以借鉴商业化运作模式提高公益资源运作效率,同时放大了资源配置。
在这一案例中,大企业不仅仅提供了公益性的资金和服务,更提供优质的信用支撑,带动了社会资源的加入。否则,仅仅在解决健康问题上,100亿资金全部投入也是不够的。看似简单的保险加公益,却是有效利用了大企业的信用资源,拓展了企业扶贫的思路。
企业扶贫的优势何在?成功的企业最擅长的是捕捉需求信息,这种在市场中无数实战经验锻炼出来的能力,能够发挥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安格斯·迪顿、阿玛蒂亚·森等重量级经济学家均指出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真实需求很难为局外人理解,需要高度敏锐地观察能力乃至直觉去发掘和把握。“电商脱贫”的产业导入、“健康脱贫”的信用支持,都是发挥了企业所长。
另一方面,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捕捉,保证了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701款商品、260亿销售额,证明了与企业结合、与市场接轨的脱贫是真正的财富创造,而不是一次性的财富分配式的慈善活动。
3
阿里巴巴脱贫战略的半年度业绩如何评价,至少从市场反应来看是卓有成效的。消费者从不说谎,他们用人民币点赞,用脚投票。不过,市场的短期效果并非阿里巴巴脱贫战略的全部追求。
▲阿里脱贫基金设定的五大脱贫领域
马云在半年前的启动仪式上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讲话,他说:“100亿解决不了中国脱贫什么问题,但是100亿加上每个人的行动,我们可以改变中国很多问题,尤其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最大的受益不是别人,最大的受益是我们自己。”
这说明阿里在脱贫战略的起点,就设定了长期的目标——广泛的改变、普遍的受益。尽管半年运作还不能评估长期效果,至少起跑方向正确。
阿里巴巴脱贫基金设定了“五大脱贫”领域,电商脱贫、健康脱贫、教育脱贫、女性脱贫、生态脱贫。这是一个宏大的构想,除了最为商业化的电商脱贫可以短期见效外,其他都是需要长期耕耘的攻坚方向。核心是人,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归根结底,创造财富的能力取决于人的技能与观念。
从这个角度讲,阿里巴巴的脱贫战略更像一种宏伟的想象,那就是把成功的企业生态放大与移植到社会边缘领域,从而实现弱者强、贫者富的社会理想。
当然,这肯定不是一两家企业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凝聚更多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力量。打赢21世纪的脱贫攻坚战,急需更科学、高效、直击靶心的创新打法。众人拾柴火焰高,期待越来越多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士加入到脱贫攻坚的队伍中来,也期待阿里的探索实践早日试点成功、推广有效,在更大范围内开花结果,为新时代的脱贫事业树立新范式。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