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邀请高中、大学名师一起读题 讲述作文题的深层次要求

2018-6-8 11:28:19发布74次查看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昨天上午的高考语文科目考试中,作文以“被需要”为题,引发关注。本报记者采访高中、大学名师,一起读题、落笔。
要求关注内心而非外部世界
专家不约而同就题目的深层次要求进行详述。“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在他看来,题目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关注自身、渴望、被需要、价值、心态。从这些可以看出,要求关注的是内心,而非外部世界。以往许多作文题,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多了点,这个题中,“被需要”是自己内心的需要。马斯洛理论中,人需求的最高层次是价值的体现。这次的题目,其实是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之前,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而生活”“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有这样的哲学命题隐含其中。
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杨俊蕾的解读中,“被需要”的作文命题隐含三重脉络。首先是对“兼济天下”等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次是一种基于全球视野的文化自信。这是人类对自身共同的关照,需要青年人更深入地参与;第三,其中隐含了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社会思潮的映射,例如过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等。她认为,这次的作文题引导学生思考,也提供了个性的答题空间。
曹杨二中语文特级教师、华东师大特聘教授王伟娟用两个成语表述自己的理解。“一脉相承”,与上海近几年的命题风格一致;“气味相投”,就是与新课标气味相投,与新高考改革的方向气味相投。她说:“就内容而言,选取的材料非常平实,有利于考生调动积累、激活思维,多角度去选择值得写、又写得出的视角立意。这里的生活又是因人而异、因眼界的不同而不同、因对‘需要’和‘被需要’认识的不同而不同。好的作文应有水的灵动与变通,它表现在语言结构,更贯穿于思维过程。”
如何体现“天生我材必有用”
“从作文题本身来说,非常适合学生来写,但要写好也不容易。”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老师、杨浦区学科带头人张林说,“需要”是指缺乏某东西而产生的一种“想得到”的心理状态;“被需要”是有价值要体现的心理状态。学生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和被需要写起,如从现实来看,学生可以写需要父母的关爱,但又可以成为父母的精神支柱;从未来看,需要社会的帮助,又将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所以可以写的范围非常大。
同时,要看到这个作文题的精心就是将关注点落实到每个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当前整个时代发展的特点,即每个个体的获得感,有很强的人文关怀色彩。学生要写好一定要体现这点,即“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同时每个个体也要关注他人的需要,整个社会要关注个体的需要。这点是体现学生水平的地方。此外,作文题依然保持“抽象”概念,保持思辨特点,从“需要”和“被需要”的抽象概念,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发生、存在的现象,仔细思辨这样的现象,理性体会存在的但自己没有注意的一些细节,非常有意义。
“这道题总体上说是一种对人生需求的认识与引导、对完满人生建设的认知与引导,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引导,也是对全社会幸福生活建设的引导。它是一道很有写作空间‘切问近思’之题。”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建议,落笔可贴近现实生活,也可由现实生活引向文化深处。既可全部正面写,也可正反对照写。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