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了一批世界第一 临港新城打造长三角开发开放重要门户
2018-6-7 12:56:17发布76次查看
长三角新媒体联合报道组记者朱贝尔6月7日报道:临港地区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地处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发展带交汇处,位于上海东南角,杭州湾“海上大通道”北端,苏沪浙沿海铁路通道中段,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直接腹地,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集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轨交等六种综合交通优势于一身的区域,对外连接全球网络,向内辐射区域腹地。
图片说明:临港制造国产的世界一流(摄影:汪伟秋)
开发建设临港地区是市委市政府继浦东开发开放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重大战略,此后上海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1995年上海提出建设洋山深水港区的战略构想,1996年正式启动选址论证。2001年5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至2020年)”时明确: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并提出建设洋山深水港和“海港新城”。2002年6月,经过长达6年的论证研究,洋山深水港区正式开工建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工程,一期工程由深水港区、东海大桥、海港新城三部分组成。2003年11月临港新城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海港新城由此改称临港新城。因此,临港的开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为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临港的建城宗旨就是“港为城用、城以港兴”,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港城互动、港城共荣”,建设一座高水平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为支持临港地区开发建设,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临港地区实行“特别机制、特殊政策”,全力推动区域发展。
产城融合肩负特殊使命
作为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空间,临港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肩负特殊使命。自2003年启动开发以来,临港始终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到2017年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5亿元,引进产业项目400多个;工业总产值累积完成5485亿,年均增幅达到31%。
图片说明:长三角新媒体报道组在临港展示中心采访(摄影:汪伟秋)
初步建成了“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临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攻坚克难,实现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技术突破,诞生了一批世界第一、全国第一的技术和产品,包括:世界最大的缸径980毫米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以及配套船用曲轴、世界最大的350吨汽轮机转子高速动平衡试验站、世界最先进的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全国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全国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机、全国首台6兆瓦海上风电机舱、全国首根300mm硅晶棒、全国最长的58米风电复合材料叶片、全国最大的液压式履带挖掘机等,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此外,临港正在全力推进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包括国家“两机专项”商用航空发动机、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国家大科学装置、海底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习近平、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临港地区,对临港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习近平同志更是指出“在这里看到了什么是国产的世界一流”。
同时,临港聚焦国家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样板,形成了一批“上海制造”品牌建设的突出亮点,先后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中德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等,集聚了中国航发商发、中船三井、上海汽车、上海电气、三一重工、西门子、卡特彼勒、ge、戴勒姆奔驰、abb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形成了新能源装备、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民用航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为中国先进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打造“上海制造”品牌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临港抓住全球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领域突破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引进了多个独角兽企业和一批极具潜力的高科技项目,包括寒武纪、商汤科技、地平线科技等多个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以及彩虹鱼、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新松机器人、百度创新中心、橙科微、郡正等一批高科技项目。
总体来看,临港正呈现出科技含量高、创新突破多、示范引领强、产业生态好、发展势头足的特点,作为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对于“上海制造”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不断凸显。
初步建成了“生态优良、宜居宜业、功能完整”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基本形态。临港始终牢牢把握上海世博会“最佳生活实践区”的理念,按照“高品质未来新城”的标准来推进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建成了中国最大城市人工湖滴水湖、环湖8公里景观带、二环带12公里城市公园、三环带楔形绿地、城市8条射状河道、森林公园、社区海绵化公园等组成的城市生态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基本形成了便利的内外交通体系,建成了沪芦高速、两港大道、地铁16号线、市域铁路等对外交通连接和内部交通路网,主城区新能源公交系统全覆盖,实现了公共交通“零排放”;基本形成了优质的教育、医疗、商业配套,引进了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建桥学院等5所高校,中法两国总理“人文合作机制”项目中央美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中英低碳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上海中学东校、明珠小学、冰厂田幼儿园等16所中小幼学校,三甲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和港城新天地、山兰路步行街等商业设施;形成了一定的城市人口规模,整个临港地区实有人口达到31万人。
同时,临港正在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功能型项目,着力完善作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功能配套。积极推进世界级海洋主题项目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室内滑雪项目冰雪之星、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大型城市综合体临港?陆家嘴广场和港城广场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以及临港艺术中心、临港体育中心、临港图书馆、临港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规划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总体来看,临港正在逐渐成长为一座高品质、高水准,有内涵、有活力,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
对照上海2035总规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临港的要求,临港地区面向2035的发展定位为:临港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引擎,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是以自贸区创新、产业发展创新、政府职能创新为特色的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将打造成为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国际智造城”,以产城深度融合、生态美丽、智慧宜居、海洋文化繁荣为内涵的“滨海未来城”。
概括起来,临港的发展定位就是“两区”、“两城”:
“两区:”一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这是市委市政府明确赋予临港的新定位,是临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核心使命;二是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突出临港的“创新基因”,强调临港要在自贸区创新、产业发展创新、政府职能创新等方面成为示范样板。“两城”:一是“国际智造城”,突出临港的“产业使命”,强调临港作为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要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国际智造城”,成为“上海制造”品牌的主战场;二是“滨海未来城”,突出临港的“产城融合”,强调临港要充分发挥环境优势、生态优势,成为宜居宜业、智慧便捷、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的“滨海未来城”。
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两大核心使命,推进张江与临港“双区联动”,打造浦东“南北科技创新走廊”。通过产业创新联动、区域开发联动、政策联动和利益联动,有效发挥双区联动“1+1>2”的整体聚合效应,形成张江、临港、各镇联动的“2+n”产业布局,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浦东“南北科技创新走廊”成为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区域。
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加快推进功能型平台项目法人制和机构式资助改革试点,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产学研机制,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海洋产业等全市重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并在美国、德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加快布局海外创新中心。调整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统筹优化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扶持政策,加快组建工业互联网基金、海洋产业基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等,优化智能制造等产业引导基金的投向布局。加快产业创新空间布局,以7.2平方公里“临港科技城”为重点,推进新侨双创园、检验检测园、张江科技港、金桥智荟园、闵联智芯谷、海洋高新园、临港软件园、莘泽孵化园等专业园区建设。
图片说明:浙江在线记者采访上汽展厅工作人员(摄影:汪伟秋)
上海临港管委会综合计划办公室副主任吴群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临港产业定位与长三角有很多互动,目前重点在打造“2+3+4”产业集群,所谓“2”,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重点是围绕上海关于“张江—临港”人工智能创新承载区的规划布局,以上海“脑—智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独角兽”企业。所谓“3”,就是智能汽车、海洋装备、高端智能装备三大支柱产业,重点是围绕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船舶动力、深海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加快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所谓“4”,就是软件信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重点是围绕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装备材料、航空发动机和卫星、再制造等领域,积极打造突破国际垄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临港有很多产业是长三角联动的,比如海工装备,和南通、宁波是产业联动的;汽车领域在长三角是整体的产业链、生态链,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里钴、锂等原料以及电机电控系统在长三角都有配套,因而临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吴群峰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