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临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 雨再大也不用“看海”(图)

2018-6-7 9:39:19发布63次查看
原标题:上海临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 雨再大也不用“看海”(图)
长三角新媒体联合报道组记者黄娜娜、史睿雯:走进上海临港的一步一景园区,一条蓝色跑道映入眼帘,吸引大家目光。和一般的跑道不同,这是国内首创的蓝色透水沥青跑道,跑道下可渗水,一改往日跑道易积水的隐患。
同样在这一景区,脚下的蓄水砖虽然看着与一般地砖无异,其内部却“大有文章”。据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内每一平方的砖可蓄水60公斤,即使在暴雨天,城市里也不会有“内涝”的困扰。
临港的“不内涝”主要得益于近些年上海的“海绵城市”建设。
在过去,城市建设的步伐很快,很多地方在建设过程中依然采用炸山、填湖等传统的建设模式,只重视“外表”而忽略了“里子”。一旦遇到大雨,雨水便只能依靠城市的管网、泵站等排水设施经下水道排出。
怎样才能做到既缓解了城市内涝,又能够将雨水再换循环利用?在这一背景下,建设“海绵城市”的想法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已先后有两批城市开展试点建设,上海市列入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区是临港,也是全国目前30个试点城市中最大面积的海绵城市。
“即使暴雨,我们这边也不会内涝,我们可以吸纳雨水后再循环利用,还可用于灌溉。”上海市临港管委会海绵办工作人员陈凌介绍道。
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要求,临港以滴水湖水质提升为核心,综合采取“净、排”为主,“渗、滞、蓄、用”为辅的海绵措施,统筹水生态、水环境和水安全,发挥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此外,根据规划,临港件建成“一核(滴水湖水生态敏感核心)、两环(临港森林通廊外围生态环带和二环带城市公园)、六楔(以橙黄绿青蓝紫6条河及楔形绿地形成雨水滞蓄净化缓冲带)、多片(各功能片区)”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数据显示,截止4月底,临港的76个项目已开工(基本完工33个、在建43个),余下20多个项目正在抓紧办理前期手续;一批特色项目正有序推进,包括四所高校(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临港物流园区海绵化改造、盐碱地改良等;同时,一批示范项目也相聚建成,包括环湖8公里景观带、春花秋色、临港家园“口袋公园”、新芦苑、芦茂路-绿带-里塘河等;此外,海绵智慧管控平台计划6月底基本完工,海绵展示中心在今年“五一”期间已对外试运行。
如今,行走在临港“一步一景”的园区内,既可实现在清澈微波的滴水湖水面上体验皮划艇,又可在国内首创的蓝色透水沥青慢跑道上慢跑,十分惬意。“我们正为实现五年一遇降雨不积水、百年一遇降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而继续努力着!”上海市临港管委会海绵办工作人员陈凌说道。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