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滨水公共空间怎么造?走进魅力水岸——上海西岸
导语:6月5日,“奋斗新时代——长三角改革开放再出发”沪苏浙皖大型新媒体采访报道活动,在上海启动。在未来1个多月的时间里,三省一市网络媒体记者将走访长三角20多个城市,对长三角各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报道,集中展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成就。
今天,浙江在线记者实地探访上海徐汇滨江地区,沿江感受“望得见江、触得到绿、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的滨水公共空间,传播改革发展好声音,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长三角新媒体联合报道组记者吴越、南希6月5日报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之于国人,常被赋予神奇的魔力,饱含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黄浦江,一路奔腾,千帆竞过,繁衍着江两岸千百年来的兴盛,积淀出上海走向世界的磅礴气势。
曾经,徐汇滨江地区作为上海最重要的物流仓储、生产加工基地和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如今,它正在以另外一个名字为世人所知:“west band”——上海西岸。
记者漫步在岸边,最直观的感受是透气、质感、文艺。“望得见江、触得到绿、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的设计精髓,散落在水岸的角角落落。在这里,船舶缆桩成了市民的观景坐凳,废旧铁路成了游客的拍照胜地......历史与现代交织融合,碰撞出新的繁华,见证改革开放的步伐,诠释上海新时代的温度、风度和气质。
开发滨水空间 挖掘水岸“温度”
“一路可以欣赏到江景,真是十分惬意啊!”今年1月1日起,在徐汇滨江地区可以欣赏到8.95公里江景。现在,这片9.4平方公里的滨水公共空间,不仅成了上海市民的休闲天堂,世界各地的游客也都慕名前来游览拍照。
“以往人们对防汛墙的固有观念就是高高竖起的水泥墙,外滩修这么高,就是因为高台下设置有防汛墙,这在无形间也拉开了人和水的距离。”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西岸)产业推进部部长陈安达告诉记者。
如何做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2016年8月起,按照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工程的总体部署,徐汇段贯通工作正式启动,其中包括12家单位近1000亩土地腾让,8.4公里景观大道(6座市政桥、3座景观人行桥)、8.95公里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以及50万平方米开放空间的建设。至2017年末,徐汇滨江实现8.4公里近江市政景观大道和8.95公里“三道”的全线贯通。
事实上,这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延续了备受市民好评的上海corniche理念:分级设置防汛墙,建设绿色堤防,由景观大道至沿江亲水平台形成阶梯式、多层次的活动空间。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三道”全线贯通,规划有轨电车贯穿南北,串联节点广场和各类活动场地,促进水、绿、人、文、城融合发展。而徐汇滨江岸线也因此获评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为了提升游客的开放空间体验,上海西岸从基础建设到景观设计,从硬件配套到管理服务,无处不在地散发着城市“温度”。全线合理布局29个自动售卖机、16处公共卫生间、9处停车场、2座跑步驿站、2处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以人性化服务无微不至。
保留工业遗迹 还原建筑“风度”
公众喜欢滨江岸线的理由很多,但在徐汇滨江,对于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再利用,让水岸线有了“风度”,工业遗迹中散发出浓浓历史风味。
时光倒退几十年,徐汇滨江还是一处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集聚了远东最大的机场(龙华机场,1917年)、中国第一个水陆联运码头(北票码头,1929年)、中国第一个湿法水泥厂(上海水泥厂,1920年)、上海第一个货运车站(铁路南浦站,1907年)……
“现在市民走在徐汇滨江的工业遗存段,觉得具有年代感与历史感,因为你穿梭在一个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工业遗存建筑看得见摸得着,自然会给市民有‘穿越’的感觉”,陈安达说道。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原北票码头,码头上,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长约110米、宽约10米、高约9米的煤漏斗卸载桥矗立着,与美术馆主体“伞拱”结构建筑形成视觉上的呼应。老码头改造的亲水平台,保留了船舶靠岸时扎缆绳用的铁墩头、旧橡皮圈、塔吊等工业遗存。
在滨江贯通过程中,部分保留工业遗存作为城市形象,记录发展步伐、彰显城市“风度”。
引领科技文化 散发城市“气质”
说到文化,不得不提“西岸”的由来。陈安达介绍,“西岸之所以叫西岸,因为2011年底徐汇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战略,所以一直传承到现在,徐汇滨江是上海的西岸,我们希望她能和巴黎左岸、伦敦南岸一样成为全球卓越水岸。”
岸边的富有设计感的文化艺术小屋
在陈安达心中,2012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上海梦中心、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纷纷选择落户徐汇、落户西岸,为如今西岸的文化属性定调:集聚的文化设施和高品质的文化内容,这两者组成西岸文化走廊,同年,第一届西岸音乐节诞生。随后几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西岸食尚节、西岸艺场等西岸品牌文化活动也相继推出,以其为亮点,以“来西岸、去发现”为主题,每年春夏、秋冬两季整合区域场馆资源,推出城区文化活动品牌——西岸文化艺术季,这也让西岸成为许多文化大咖、艺术大家举办活动的首选地。2015年,总建筑面积约7375平方米的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已经吸引到了众多圈内一流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入驻西岸。
文化孕育城市“气质”。其实,未来的西岸还将进一步提升“气质”。徐汇区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西岸作为徐汇科创一极,未来将以ai人工智能为依托,建设以人工智能大厦为核心的科创产业聚集带。目前,总计112万平米的西岸智慧谷已启动建设,应用前沿智能建造技术的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大厦也即将建成。
一个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引擎,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西岸金融城为枢纽,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创新金融三大产业互为支撑的国际创新创意产业群,正在黄浦江畔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