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创新和深化新时代普通高中德育活动,适应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优秀品格形成的需求,川沙中学校于2007年确立了《普通高中感悟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并被列学校2018年结题的区级重点课题。课题立足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从德育目标体系构建、德育途径研究、德育方法探索、德育评价的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感悟式”德育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提升个人品德素养,实现学生主动性的自我发展,打造了川中特色的“感悟式”行为规范教育品牌。
2018年5月30日下午,川沙中学组织了区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感悟式德育的实践研究》的结题展示活动。
出席本次活动的有:百老德育讲师团副团长、秘书长陈慧萍,百老团副团长史燕谊,上海市教科所研究院研究员胡庆芳,教发院原教科室主任吴为民,教发院俞莉丹老师,以及第二、第三教育署中学科研负责人、川中教育集团学校教科研和德育负责人、浦东新区第22期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第八组的老师们。校家委会代表、集团学校的部分师生及高一、高二的800多名师生观看了情景剧表演。
结题展示活动分三个议程。
议程之一为由刘致远同学主持的“五个一”情景剧大赛。进入决赛阶段的三个节目分别是高二(8)班的《传递温情,奉献微光》、高一(12)班的《改变》、高一(3)班的《cc的地铁志愿者之旅》。这些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均取材于生活中德育实践和感悟。如《改变》讲述了一个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外力考入内高班,但是在校期间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批评处分。外力的母亲为了劝导他,卖掉自己的首饰,坐了66个小时的火车到上海探望儿子。在母亲、老师、同学的劝说感召下,外力终于改过自新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百老团副团长、著名艺术家史燕谊老师对表演进行精彩点评,认为同学们的表演非常投入,展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能让观众感动落泪。史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感悟成长,学会感恩。
经评比,高一(3)班的《cc的地铁志愿者之旅》以最高分获得一等奖:高一(12)班、高二(8)班获得二等奖;高一(6)班、高一(7)班和高二(3)班、高二(4)班、高二(12)班获得三等奖。
议程之二为《普通高中感悟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汇报,会议由俞莉丹老师主持。首先由陈忠新校长做题为《拓展资源创新载体,“感悟式”德育深入人心》的汇报,介绍我校通过“五个一”德育实践活动、无人监考式考试、爱国主义教育周、“百老”德育讲师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开展“感悟式”德育教育的做法和成果。
接着由奚月挺副校长做题为《普通高中感悟式德育的实践研究》的汇报。本次课题研究先通过前测掌握本校学生的品德素养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德育总目标、分阶段目标,完善德育评价量表,形成常规德育活动、专题德育活动和特色德育活动三大感悟式德育途径。
团委书记金慧璟老师做题为《团委学生会感悟式德育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究》的汇报,介绍团委、学生会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增强自主管理氛围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师滕雅芬老师作《以文传情,感悟渗透》的主题发言。滕老师所带的班级有维吾尔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9个民族的学生。她在 “感悟式”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字表达功能以文传情,使师生敞开了心门,促进了各民族融合。
议程之三为互动交流与专家点评。吴为民主任认为川中的课题研究信息丰富,研究成果显著,让学生先体验、实践从而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自主性、主体性。尤其“五个一”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做一件件小事中感悟道理,学会感恩、建立责任意识,实实在在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高。
胡庆芳研究员用“一高二强”总结了川中的感悟式德育教育,即学校办学追求高、教师工匠精神强、学生感悟的表现力强。他总结了本次课题研究的三个特点:一是从源头上保证了德育的实效;二是在形式上把德育做活了、做强了、做到位了;三是从设计上深化了研究力度。同时,课题研究强调“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回归了老师本身的角色定位。
与会专家和领导在肯定课题研究的同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希望从形式上进一步细化,形成结构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品牌上再下功夫,引领德育朝更高方向发展。
此次《普通高中感悟式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结题,是我校“感悟式”德育实践的新的开始。我校将继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开发德育新活动,深化信息技术在感悟式德育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自主调研、自主探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