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2月制定实施《青浦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后,6月4日下午,青浦区委区政府又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打响“四大品牌”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会,出台了青浦区全面落实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针对会展、快递物流、文旅健康、智慧服务、高端智能制造、高端信息技术、时尚购物、江南文化等八大品牌,推出21项专项行动内容,以30项具体措施融入长三角、聚力一体化。
区委书记赵惠琴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打响四大品牌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基于国家战略要求和上海优势特点,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部署,是未来一阶段上海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青浦全面跨越式发展战略也具有重大意义。青浦是上海唯一同时连接江浙两省的地区,是服务联动长三角尤其是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大前门和主阵地,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服从服务中央确定的政治大局、战略大局和发展大局。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和更好地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区域分工和发展模式创新。要精准对接各种资源,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兄弟地区的交通、能源、信息、产业、服务、环保、市场开放合作,加快建设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虚心学习才能更好领跑”。赵惠琴书记如是说,江浙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出台了大量改革举措,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提出要打造长三角最具制度竞争优势的区域,就要向先进看齐,打开视野,虚心求教,积极借鉴、学习各兄弟地区的先进做法,不断提升我们的短板,不断拉长我们的长板。
营商环境方面,要减负增能,当好“店小二”。减负就是通过减少审批和收费事项和程序,以及结构性减税等重大改革,减轻企业负担,减轻制度成本。增能就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融合增加政府服务管理企业的效能。6月底之前要实现“最多跑一次”高效办事,积极学习嘉善“一网通办+平行窗口”经验,坚持联网通办是原则、孤网是例外,政务服务上网是原则、不上网是例外,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能共享的材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交。
四大品牌方面,要结合主导产业发展,打造“加速器”。关键是要找准最有优势、最有条件的领域,抓住机遇,争取政策,借势发力。要举全区之力做好“进博会”的服务保障工作,全面完成82个配套项目,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智慧公安试点,打造“6+365”永不落幕的功能性平台。要继续推动重点项目和载体建设,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平台。继续做好鼓励扶持企业上市的各项工作,培育优质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关注区内的“独角兽”企业,研究政策上的创新对接,培育一批细分领域、新兴领域的“隐形冠军”。
长三角一体化方面,要打好六个组合拳,唱好“双城记”。即规划契合、设施汇合、产业耦合、功能聚合、治理融合、环保联合。东翼主城片区主要是依托大虹桥,承载上海服务全国和全球的功能,中部新城和西翼腹地主要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实现“双城”的目标定位。特别是要力促长三角创新中心的协同共建,争取将其作为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在民生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要争取高等教育资源和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布局青浦,开展轨道交通17号线延伸及对接研究等,满足居民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功能等方面需求,为提升城市功能的外向度提供项目支撑。
区委副书记、区长夏科家也举例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启动以来,各项工作总体上推进有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我们重点聚焦“企业开办”和“施工许可证”取得环节进行改革,成效显著,比如本区的企业开办环节只有3天,比全市缩短两天,自改革实施以来共代办各类企业2225户;其中,通过“政银合作”,农业银行、农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9家银行已为我区217户企业提供开业服务。再如施工许可证取得方面,本区施行的社会投资项目“15、34、45”审批改革,对照全市“15、35、48”审批要求,在小型项目和其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分别缩短了1个和3个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