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为社区失智失能老人家庭"减负"
2018-6-5 10:03:08发布76次查看
家住天目西路街道的88岁老人陈阿婆生病瘫痪在床5年,且有认知障碍。大儿子刘福根也逐渐步入老年,照料老母亲有些力不从心。不过现在,专业的康复师每月定期上门帮刘福根“减负”,不仅为老人做血压检测、康复按摩,还指导家属如何做吸氧、鼻饲饮食护理等。
今年以来,街道方面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大调研、大走访”工作,深入12个居委会,进一步梳理辖区内居家的失智失能老人情况。街道红十字会携手热爱家园青年社区志愿者协会项目团队,深入开展“被遗忘的时光”失智失能困难老人康复服务项目。该项目获得全市“博爱申城”志愿服务一类项目荣誉。
尽可能全覆盖特殊人群
天目西路街道60岁以上户籍老人共有11000余人,80岁以上占到17.55%,失智失能老人约为500人左右,其中约有200名失智失能老人未进驻养老机构,而是在社区生活。
据悉,今年起全市长护险开始实施,可以解决其中部分失智失能人员上门护理需求,但仍有一部分不能纳入长护险,以及长护险无法提供失智失能康复护理等服务内容。“我们考虑的就是尽可能全覆盖这部分特殊人群,从而建立起社区参与型居家失智失能老人照护体系,打通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米’,让大家真真切切得到实惠。”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道。
前不久,街道红十字会项目对接人、专业中医康复师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结合新的养老政策对辖区内服务对象进行了筛查,制定了“一人一策”的个性化、针对性康复计划,共有50位老人纳入到服务项目中,享受到了完全免费的上门服务。
老人愿自费增加服务频次
“张医生,你力道可以再大一点,没事的,我很吃痛的。”家住华康居民区的刘老伯正在享受医师的推拿服务。而一个月前,理发师刚上门为刘老伯理了头发。推拿、穴位按摩、理发和扦脚等,都是服务项目。
据介绍,“被遗忘的时光”项目服务内容包括,对部分失智失能老人进行个案评估分类,将其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建立个案,对项目创新性及可持续性进行总结;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服务及上门个人照料服务,康复服务每年12次,个人照料服务每年8次;每季度开展一次社区活动,包括康复指导、游戏、工作坊、讲座、参观等活动,调节老人身心健康。
“康复保健项目很受老人及家属的欢迎,甚至有老人表示,希望自费进行推拿和穴位按摩。”项目团队负责人徐中青表示,未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增强服务频次,尽可能为失智失能老人送关爱、送温暖。
为家属提供康复护理指导
失能失智老人群体是养老服务中“最痛”的点,家庭负担极重、子女苦不堪言、养老院供不应求等问题,已然成为这些家庭的常态。
街道通过调研发现,在走访20户失智失能老人家庭中,只有1户老人的家庭成员表示有足够的个人时间;有4户老人是由一名家庭成员全职在家照顾。其中有一名“80后”,为了照顾无自理能力的奶奶辞职在家,做起了全职陪护。
参与项目服务的张秋医师告诉记者,每月一次的康复护理,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但一方面能帮助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弥补家属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
街道方面表示,“被遗忘的时光”失智失能困难老人康复服务项目,充分整合了辖区内的资源,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对老人至少有三方面的帮助。首先是心理关怀,工作人员、居民区干部、热爱家园社工、康复师与老人耐心沟通,让老人感受社区的关怀;其次是专业康复服务,康复师提供针对符合老人情况的康复疗法;还有家属陪护指导,社工与老人家属进行专业沟通,疏导家属积蓄已久的负面情绪。康复师则为家属提供科学的康复护理指导,减轻日常护理的负担。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