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每个嘉定人都知道州桥 但你这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吗

2018-6-4 13:58:41发布65次查看
  几乎每一个嘉定人都能说上一段与州桥的故事,然而,你知道州桥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吗?
州桥的由来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嘉定州”。
这个历史上只存在了74年的称谓,对嘉定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元贞元年(1295),江浙行省上奏朝廷,建议“以县四万户以上至五万户为下州;五万户以上至十万户为中州”,元王朝下诏,将嘉定由县升格为中州。嘉定州隶属于平江路(元时改府为路)。其实,这个州只是级别的提高,地域并没有扩大。据史料记载,嘉定州占地仍为1100平方公里左右,当时有土地110万亩,7万户家庭,人口达33万。
嘉定州强化行政管理,加强防御功能,改善政府办公设施,增建各种公廨。至正十八年(1358),农民军领袖张士诚攻占平江路,遣部将将嘉定土城墙改为砖城墙,这是嘉定历史上对城墙的一次重要的修葺,竣工后的城池面貌焕然一新,宏伟高峻,雄踞东南。
元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较为重视,太湖泄洪干道吴淞江流经嘉定,因豪强沿江占河道为田,吴淞江变窄,逢大雨涝灾,少雨农田旱灾,元政府曾先后七次疏浚吴淞江,每次均要花费一百余万个人工。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兴修水利是泰定元年(1324),由水利专家、都水少监任仁发主持大规模治理吴淞江。任仁发在吴淞江上又修建了十三座水闸,涨潮时关闭闸门,以阻挡海潮带来的泥沙;退潮时,利用上游太湖清水及水流落差冲刷下游河道积沙。此外,境内的其他河道也都得到了疏浚和治理。
嘉定蚕农植桑养蚕,曾是江南重要的产丝基地。宋元之际,棉花开始在嘉定推广种植,以后农村大面积改种棉花,由此逐步形成了棉纱、棉布生产的产业链,棉花种植和棉布生产的附加值在农耕经济中居于高端地位。
由于良种稻谷、优质小麦的引种推广,嘉定的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当时,平江府和华亭府生产的粮棉是国家主要供应地区,嘉定州也处于重要的地位。而此时,北方的农业已落后于南方,粮棉都要依赖于南方供给。
当时元王朝规定嘉定州每年须上缴蚕丝51092两,荡银3572锭,粳稻113549石(约合今150斤左右),赤粮(即籼谷)123307石,糯稻507石,麦税1006石,由此可见嘉定当时的经济实力,及缴税之多。
由于京杭大运河经常淤塞,漕运成为国家的大问题,元政府想开辟海上南北漕运的通道。在丞相伯颜的推荐下,海盗出身的嘉定人张瑄,组织民工数万,历时两月进行疏浚,亲自设计监造60条平底海船,并选定刘家港为出海口。初次海运粮食4600余石,将南方漕粮运至北方,成功地开创了中国海运之先,以后每年运至大都的江淮粮米逐年增加到300多万石,最后,海运终于彻底取代了陆运和河运。嘉定由此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海运人才,如沈雷奋、沈文辉、沈珪、瞿名三等,都曾担任过海道运粮千户。
此外,作为滨海之地的嘉定,制盐业也很发达,境内的清浦、黄姚、大场、江湾、顾泾等地,均是出产优质盐的产盐场,盐作为官府统销物资,由官府派专职官吏管理,盐税也是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
嘉定下属的市镇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清浦、罗店、娄塘、广福等,不仅成市,而且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市镇上人丁兴旺,货畅其流,经济繁荣。
元王朝是马上得天下的政权,一度错误地认为南宋王朝之所以灭亡,是过于重文导致的,片面实行重武轻文的国策,中断科举制度近半个世纪,但实践证明,马上可得天下,马上却不能治天下。
直至延祐二年(1315),元王朝才恢复已中断了的科举制度。缘于民族自尊心和先辈的嘱咐,嘉定士人对元政府的科举不热衷、不参与,如南宋末年,龚氏家族中的龚昱眼见国运衰微,蒙古军势如破竹,直逼江南,便告诫自己的子孙:“家世宋臣,慎勿仕,以惕惨祸”。明万历《嘉定县志·选举考》中也有类似之说:“时邑人不乐仕进,九十年中无通籍者。”
元王朝对学校教育较为重视,宋代时,县学的学官仅四人,而升格为州学后,教学机构随之扩大。今保存在嘉定孔庙的《嘉定州儒学教授题名记》中,记载了杨巽中等二十名教授的姓名和生平。元代留存至今的碑刻中,数量最多的是有关教育的。
元政府先后十余次修建学宫,并重建了东西两庑,奠定了孔庙的形制基础。之后,元政府又先后新建了杏坛、长桥、缭垣等建筑,种植了大量的柏树,孔庙的规模达五十亩,为历史之最,之后还增建了棂星门、育才坊等建筑。
延祐六年(1319)知州周思明一次调拨官田387亩充作学田,使州学的教学经费更加充足。地方有识之士王子昭、瞿懋等人热心捐资办学。他们还捐置学田,王子昭一次就向学捐田2767亩。今天在孔庙大成门东侧仍立有《故宋东祁王先生归田兴学记》、《梅岩瞿先生作兴乡学记》两通碑刻,记录了王子昭、瞿懋捐田兴学的义举。
元代也是嘉定文学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著名文人赵孟頫、杨维桢、王逢、倪瓒等先后来到嘉定,与本土文人论文谈艺。
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年轻时曾在嘉定南部的盐场黄姚任主管盐务的大使,他带领赵孟頫来到嘉定,与嘉定结下了不解之缘,赵孟頫年轻时曾在东阳义塾讲学,住于秦氏家,为其家题写了“为善最乐”的堂额,还为嘉定圆通寺撰写了碑文《大报国圆通寺之记》。
杨维桢晚年也经常来到嘉定,并为嘉定州学撰写了《重修嘉定州儒学记》《重修明伦堂记》等碑文,详尽叙述了修葺孔庙的艰辛过程,如今《重修嘉定州儒学记》碑仍在孔庙碑廊内。
嘉定州修宣圣庙记(残碑拓片)
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乡绅富户构筑深宅大院和私家园林,著名的如嘉树堂、清旷轩、梧溪精舍、强氏文会轩、浦氏园等。
元朝的蒙古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以宗教来怀柔国人,从而大力推崇佛教,尤其推崇藏传佛教,致使这个时期成为佛教盛行的时期。嘉定也是如此,佛教在元代也大行其道,崇佛之风盛极一时,寺庙如雨后春笋,一时蔚为大观。元王朝对道教也大加鼓励,这个时期,嘉定建了玄元观、祟福道院、真武殿等道观,建于宋时的集仙宫也得以扩建,成为境内最大的道观。元政府把儒学视为一种宗教,并按成吉思汗时订立的规矩,给予与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在同一宇宙中,倡导儒、佛、道三教平等,和谐相处,至顺三年(1332),建造了颇具时代特色的三教堂。至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下诏将嘉定州恢复为嘉定县,至此,嘉定州在历史上存在了七十四年。
如今,当年的嘉定州还留下了些许历史遗踪,如城中还有州桥,人们对这一带有“州桥头”的说法。元代至大年间,城中建于宋代开禧年间的法华塔曾有过一次大修。修缮后,法华塔地宫中曾置放了许多当时的宝物。
法华塔天宫德化窑白瓷观音像
法华塔元代地宫玛瑙羊距骨
法华塔元代地宫二龙戏珠石函
1996年,在修缮法华塔打开元代地宫时,清理出一批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文物,有雕刻精美的“狮子滚雪球”“双凤穿牡丹”“二龙戏珠”三个石函,石函内有铜佛像、瓷舍利盒、玉弥勒像、玉雕人物、玉雕动物、玛瑙、水晶饰件等,还有元代钱币等,这些都是当年嘉定州繁华一时的重要物证。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