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沪上老建筑前世今生
2018-6-3 5:46:19发布200次查看
近年来,有不少上海老建筑在加固、修缮乃至重新规划后迎来“新生”,其中不乏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这些城市的“活化石”记录着过去发展的点点滴滴,现在它们正在以一种新的面貌融入我们的生活。 陕西北路186号,是一幢具有百年历史的花园洋房,这是上海“面粉大王”荣宗敬的旧居,曾被传媒大亨默多克租下,作为新闻集团旗下各大子公司在上海的驻地。租约期满后,这栋豪宅长久地关上了大门。去年十月,经过6年的修缮,荣氏老宅恢复了原貌,向公众免费开放。
荣氏老宅占地面积6.26亩,建筑面积2182平方米,花园面积2475平方米。
荣氏老宅的宴会大厅上方有一整面彩绘玻璃天窗,色彩斑斓,由69块玻璃面板构成,足足有45平方米。
位于浦明路浦建路口的艺仓美术馆,原为上海煤运码头旧址处的煤仓,经由名家以其内部八大煤斗为核心再建而成,在原有的建筑和风景上重新构筑,华丽转身为一座造型现代的当代美术馆。
艺仓美术馆是上海翡翠滨江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美术馆内依然保存着上世纪50年代煤仓中转站的煤斗。
苏州河南岸的南苏州路1247号,原本是中国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仓库旧址,经过一番修缮,变身八号桥艺术空间,成为上海的又一座文化创意地标。
八号桥艺术空间斑驳的墙壁上挂着黑白老照片,讲述着苏州河两岸的工业历史。该项目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分为三层,一层为互动休闲空间,包括文艺酒吧、体验书店等,二层为文化艺术空间,引入各种艺术展览、培训活动等,三层为时尚演出空间,提供话剧演出、影视拍摄等场所。
3d打印文化博物馆所在地的前身是上海第三毛纺织厂的仓库用地。该厂曾在建国后经生产改良,成为首家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企业。博物馆在改造设计时,自五楼盘旋到一楼运送纺织品的旋转滑道被完整保留下来,将历史与创新融合。
宝庆路3号,现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这栋花园洋房始建于1920年代,刚建成时是德国商人的私宅。1930年时被颜料大王周宗良买入,经过其女婿作家徐兴业、再到外孙水彩画家徐元章,2006年经过市场拍卖以后由上海地产集团购得。
去年,在洋房原来的结构上增加方便博物馆展示的连廊。这样融合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也是城市文化与城市的更新的结合。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目前已经拥有300余件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珍贵展品,涵盖了手稿、乐谱、乐器等。
南京西路威海路口的查公馆,在上世纪20年代原为上海滩颜料巨贾邱信山、邱渭卿兄弟所建的宅邸,后于1940年被民立中学设为校舍。2010年,这栋重约3300吨的建筑由液压千斤顶推动,在计算机控制的同步顶推系统控制下,以每分钟约2厘米的速度缓缓滑向新位置。历时13天,升高40厘米,移动了57米到达今天所在的位置。(兴业集团供图)
这栋百年建筑所在的地块为“大中里”,2002年,为响应旧区改造,“大中里”被重新规划。15年后,该地块建设成为了传统与潮流碰撞融合的商业综合体——兴业太古汇。(兴业集团供图)
目前,查公馆名为“济世为民”的揭幕展正在进行,并将持续至6月末,市民可通过微信平台预约免费参观。(兴业集团供图)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