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奥匈帝国走到十字路口,茜茜公主的儿子——鲁道夫王子面对国家腐败,一身抱负难以施展;遇见此生挚爱,却因政治联姻无法与爱人相伴……近日,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举办首届平和高中生戏剧节,来自平和双语学校、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星河湾双语学校等学校的学生戏剧社团同台献演。平和双语学校的学生以原创剧目《奥匈情史》,展示了历史学科与教育戏剧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成果,受到专家好评。
教育戏剧融入历史学科,是由平和双语学校与张彬教育戏剧工作室合作创新的教学模式。从事教育戏剧推广工作已有10年的张彬介绍,近年来,戏剧进课堂很受师生欢迎。他在历史学科中引入的教育戏剧,是希望用戏剧活动来强化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其他戏剧教育形式不同,教育戏剧更注重学生参与戏剧活动的过程及反思,而不是以演出呈现的最终效果为唯一目的。目前,该校高一、高二年级的历史课中,每学期都有10多个课时开展教育戏剧教学。课堂上,张彬鼓励学生自发搜集历史资料,排演历史剧目。学生可在表演中思考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行为,提升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在《奥匈情史》舞台上,高一学生赵蕴杰身着神气的军礼服,饰演鲁道夫王子的父亲——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他也是排演该剧的倡议者。他感言,戏剧和历史学科的结合,让自己在舞台上学会了去体验感受角色的心理,“国王既爱孩子,又痛恨孩子不争气:‘只念私情,不以国事为重’。”他坦言,仅在课本上读历史,许多精彩故事就像过眼云烟。如果将历史故事搬上舞台演绎,这段历史就活了起来,“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在加深。”
“学历史,核心是学习唯物史观。《奥匈情史》这部戏剧,就是从一个王子的爱情悲剧来折射一个帝国的没落史。”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陈世明认为,教育戏剧与历史学科的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体会角色内心的酸甜苦辣,启迪他们如何走好未来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