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产业园区建设有特色 转型升级显成效
2018-5-29 14:16:37发布63次查看
静安区68个产业园区总税收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6.61亿元,同比增长27.31%;税收突破亿元的园区有13个,市北高新、800秀、大宁中心广场等11个亿元园区税收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2017年,静安区商务委按照“提功能、强集聚、创特色、出效益、树品牌”的工作要求,以“创新建设模式、打造品牌园区”为主要目标,持续推进全区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内涵升级,交出了如上的一张亮眼成绩单。目前,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活力引擎。
对接“一轴三带”布局凸显产业特色
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以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为方向,先后引进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浪潮信息等多家行业内领军企业,园区内大数据、云计算企业已经超过了150家,聚能湾创新创业中心还荣获了“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中部园区紧扣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这一产业主题,积极发展以影视后期制作为核心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博纳影业、米粒影业、本来影业、明迪传媒等一批影视企业先后入驻大宁中心广场二期、三期。园区“新星”,静安新业坊和宏慧·视界box园区也都将产业定位为影视产业相关行业,既融合发展又错位竞争,推动园区建设成为电影企业集聚、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产业重镇。
南部园区则凸显时尚设计、会展经济特色,800秀、源创创意园等园区在沪上时尚设计圈内树立起举办各类论坛、时装秀、发布会、演艺活动等的风尚新地标。
“试水”创新开发模式打造园区品牌
2017年,静安区商务委大胆尝试,创新探索园区开发新路子。一方面,建立起“好人家”名单,将具有一定产业背景和经验,拥有自主品牌或者成功案例的园区开发和运营公司纳入其中,进行优选。另一方面,尝试“市区合作、品牌联动”的新开发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水”,该开发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呈现出三个方面明显特征:一是产权方均为市属国资企业,通过提供空间资源的方式参与园区改造升级;二是引入知名园区运营品牌进行投资改造;三是区属国资企业参与部分园区的招商运营和企业服务。
例如,在静安新业坊、宏慧·视界box、金岸610、创邑space—愚园等新晋园区的改造过程中,静安区商务委勇于拓展思路,尝试了全新的园区建设开发模式,加强了产权方、区政府、运营管理方联动发展,呈现出由专业团队开发运营、能级效益高、社会带动可持续等特点,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实现产业园区开发模式的升级换代。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能级
过去一年,区商务委将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作为转变政府职能与机制创新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努力为入驻静安的园区和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开展文创园区评定工作,推进品牌园区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评定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搭建园区与企业、园区与园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园区出租率、税收属地率和产业集聚度,增加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整体竞争适应能力。2017年,对2016年度获评的6家园区进行了复评,同时又有7家园区分获示范、优秀、特色园区称号。
坚持与市级部门有效进行市区联动。2017年6-7月,区商务委、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四期上海创业园区高级管理者培训班(静安专场)”,就吸引了区内各产业园区的52名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帮助静安园区得以更好地融入上海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优质服务内容。作为全市首个市区合作开展的项目,该项目也在上海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积极发挥园区之间的共建力量。新慧谷、新华园、龙软、e构空间、上大科技园等园区在2017年共同举办了多场实务培训讲座,内容涉及劳动法、品牌命名与商标注册等企业较为关心的主题,通过园区与园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更加高效、有序、融合的服务模式,实现园区合作的互利共赢。
记者从区商务委还了解到,下阶段,区商务委将从特色化集聚、集约化增效、智慧化改造、市场化开发、平台化服务等方面入手,健全体制、完善机制、放松管制、优化环境,进一步推动静安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发挥静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静安区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力量,推送专业服务机构和志愿者驻点园区,形成园区定点服务体系。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