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毕栗剥碌”、“别栗匐碌”、“贴栗秃碌” 你的松江方言几级

2018-5-28 17:18:11发布71次查看
  话说松江历史,传承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个广播迷,那你有耳福啦~因为,从2017年6月15日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新闻广播,频率fm93.4、am990将每天播送《上海之根文明松江》专栏,讲述松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今天,我们来听听第四十三期节目——《松江方言》吧。
说起方言,在上海,共三种。嘉定、宝山的最北部传统上是太仓方言,青浦练塘则属于吴江方言,其余的,都属于松江方言。
作为上海方言的主体,松江方言有32个声母、54个韵母和8个声调,它的繁复和规范就好比松江的水稻工艺,可谓精耕细作。
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钱明光表示,松江方言有一个特点:很致密,很讲究音调。
举个例子:上海人说“大菜”,阿拉去吃“大菜”,指的是:吃西餐。有人说:“大菜怎么没上?”,指的是吃喜酒时候的全鸡全鸭,这里指:大的菜。“今天去买了几棵四月慢大菜”,发音短促,指得是菜“大”。发音不同,就代表不同的意思。
再比如:上海人说“姆妈”,一般是指母亲,但“姆”字音调上扬,读出来的意思就成为“伯母”。
还有好多,如“毕栗剥碌”、“别栗匐碌”、“贴栗秃碌”、“跌栗笃碌”、“屑栗束碌”、“吉栗束碌”,都是指不同的意思。此外,还有好多谚语、成语、歇后语也一样。
经过两千年来的传承和演变,松江方言显现出很鲜明的特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凝练,发声用词与古代文言文对白很相近。
比如你问人家“饭吃过伐?”对方答“不曾”;一棵菜,很饱满的,松江人说:“绽”,一个字。
还有一个,松江话很会意的:图章不叫图章,印章叫“图书”,敲一个“图书”,“到市民服务中心去敲一个图书(章)”。咳嗽叫“呛”,气喘叫“透”,漂亮叫“趣”。就一个字,很像文言文。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