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黄丽春5月28日报道:对于很多老小区而言,加装电梯无疑是一件矛盾重重的事情。一方面,高层住户会嫌爬楼梯不便,特别家中如果有老人的话,更是觉得头疼,因此纷纷想要加装电梯;但另一方面,低层住户又不需要电梯,特别是一楼的住户,出于费用等方面的考虑,他们很有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此外,加装电梯还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让很多居民望而却步。
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市中心黄浦区,老百姓加装电梯的呼声日益强烈。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位于高雄居民区的中南小区18号楼即将成为半淞园路街道内“加装电梯第一楼”。这对其他小区具有借鉴意义吗?加装电梯的破局点究竟在哪里?在近日举行的半淞园路街道第二届业委会“治家”讲坛上,记者听到了亲历者的苦辣酸甜。
图片说明:半淞园路街道第二届业委会“治家”讲坛现场
“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比盖金茂大厦更难。”中南小区业委会牟朝纲是18号楼加装电梯的全程参与者,在他看来,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楼层受益不同,意见难以统一;二是同意不同意,没有任何硬性法规和政策,全靠邻里之间的感情,一旦出现变化很难约束;三是业委会受业主的委托来操办,需要和政府部门、施工单位等不同对象接洽,业委会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实施起来相当困难。
那么,中南小区18号楼最终是如何排除万难的呢?“业委会一定要有信心做这件事,要有诚信,有耐心。没有这个信念,真的很难坚持下去,我们业委会顾主任八十多岁,抱着一定要把这件事情解决了的态度在推进。”牟朝纲说起顾主任不顾高龄忙前忙后,不由得感慨万千。除了业委会的上下一心,牟朝纲表示,居委会和街道也是大力助推者,整个小区其他业主的意见征集以及说服工作离不开居委会的积极协调,在与政府部门沟通过程中,街道多次邀请市房管局、区房管局等召开现场会,同样让一些症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要依靠组织,二要依法依规,不然肯定办不成。”
胡锦艳是中南小区所在的高雄居民区书记,对于牟朝纲的体会感同深受。“虽然只是18号楼加装电梯,但需要全小区三分之二业主同意。我们快速召集楼组长开会,请他们配合业委会上门征询,最终利用去年端午节小长假的时间完成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征询。每次会议只要邀请居委会丁主任,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肯定会参加,这也是我们居委会的诚意和诚心。”胡锦艳坦言,“配合”两字份量颇重,无论是居委会对业委会的配合,还是楼组长对居委会的配合,18号楼加装电梯“最难做的是人的工作,配合好了才能进行下去”。
中南小区18号楼加装电梯之路一步步走到今天,半淞园路街道同样功不可没。据街道办事处漆小云主任介绍,街道由分管副主任牵头,建立了街道、居委会、业委会每周会商制度,及时了解加装电梯的进展,特别是推进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街道还积极协调,争取区人大城建环保委、区房管局、规土局、建管委、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并多次召开现场会,在把握政策、加快审批、技术咨询等方面给予业委会有效帮助。
当天的“治家”讲坛还吸引了不少居民代表、人大代表参与,记者在其中看到了黄浦区人大代表孟国庆的身影。作为缓解老年人上下楼难的权宜之计,孟国庆曾经促成瑞金二路街道在老公房楼道内安装折叠凳以作临时“歇脚”之用。如今,对于半淞园路街道的先行先试,孟国庆代表评价颇高,认为街道层面“非常给力”。
据了解,今年区两会上,孟国庆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进在老居民大楼加装电梯工作”的建议,得到区房管局、规土局和市场监管局“完善加装电梯实施流程、发挥街道‘统领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积极争取政府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回应。在孟国庆看来,加装电梯之路依然艰辛,这项惠及民生的实事远没有终点,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重视和第三方力量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