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一阵“东风”吹开了北外滩的“蒲公英”

2018-5-28 18:52:53发布62次查看

市委大调研工作开展以来,调研工作深入到街道的“神经末梢”。北外滩街道第三市民驿站就是其中之一,驿站临近东余杭路一带旧城区,在基础的驿站功能服务基础上,重点突出“老年教育”。
大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让一些问题浮出水面
驿站社区居民普遍反映,驿站席位是一座难求!受到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的限制,每年老年学校的报名都像是一场“厮杀”,特别是书画、摄影、歌咏等课程几乎就是“秒杀”。
大调研的结果让街道对市民驿站的运营模式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如何让更多有需求的社区百姓受益,让更多社区居民走入驿站。街道在几个市民驿站试点推出了“蒲公英”式服务模式。
“蒲公英”式培育社区“英才”
原来的工作中,街道比较注重单向输出服务,在师资志愿者的选择上,也比较注重考虑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而这种“断崖式”师资模式,促使师资力量维系难、扩充更难。一些非常受欢迎的优质课程也无法向全社区延伸布点。
国画
舞蹈
结合大调研工作,街道进一步梳理现有老年学校资源后发现,多年的工作开展,让驿站收获了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都曾经或者至今仍是老年学校的学员,通过前期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一定技能,同时他们从社区获得知识和快乐,感恩于社区,也乐于奉献社区、服务社区。他们就好像是默默长成的“蒲公英”,只是缺少那一阵“东风”。
“蒲公英”式衍生服务模式
街道的主动参与协调延伸布点就是那阵“东风”。大调研期间,根据前期排摸情况,市民驿站以“书法班”“书画班”这两个受欢迎程度高,培育基础较好的课程入手,推广“蒲公英式”延伸服务模式,从原有的班级中,精选了12名骨干。4月初,北外滩街道第一市民驿站开张,老年学校的“书法班”“书画班”成了市民驿站最早的两个社团课程。
两个班级的“老师”原来都是老年学校的学员,他们自从退休后就一直是第三市民驿站的“忠粉”,爱好舞文弄墨的他们对书画一直是情有独钟,是表现优异的“好学生”。受益于街道的服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反哺社区,也是他们的所愿。北外滩街道第一市民驿站在开业后的短短一个月里,迅速走上轨道,社团活动丰富,社区居民反映良好,这都和“蒲公英式”的服务模式是分不开的。
“蒲公英式”孵化器带动驿站“自治自转”
调研显示,目前街道市民驿站专业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而“蒲公英式”志愿者孵化器不仅为驿站的运营提供了一大批有专业素养、有技术内涵、有文化操守的优秀志愿者力量,更通过志愿者的传播力量,有效带动了驿站自治和自转。
以街道第一市民驿站为例,在开业不到2周期间,活动安排在“蒲公英”志愿者的主动参与协调下,一周17场各类社团活动,驿站人气满满。
“蒲公英式”志愿者孵化器在推动驿站自转的同时,也为驿站做好社区居民宣传传播工作,志愿者都来自于社区,他们是社区最好的“扩音器”,驿站活动的宣传、文明城区创建、“六无”建设都通过志愿者们在社区广泛传播,最大程度上提升了知晓率和参与率。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