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其发生的原因及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无需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等。因为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五脏与五行相配属”,肝属五行中的木,肝升发过度,就像树木在摇动一样出现天旋地转、眼花缭乱、站立不稳。
近期中医科的张丽黎医生就为建一居民带来了一堂关于眩晕的中医辨证与辨病治疗的小讲座。
一、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増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症。肝阳上亢型眩晕,一般以高血病人多见,中年以上,肝阳引起的眩晕,应注意是否中风之先兆,并及时加强眩晕的防治,甚为重要。
治法:肝阳上亢型,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以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屯、茯神以养心安神,为增强平肝潜阳之力,方中可加白菊花、白蒺藜、夏枯草等。平素经常可以用枸杞子、白菊花、苦丁茶、决明子、山楂、丹参煎水代茶。多吃清淡食物、忌烟酒,辛辣刺激之物,适当运动锻炼,调节情志,勿大怒、大喜、大悲、以防生变。
二、 气血亏虚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失眠,神疲懒言,食少、舌质淡、脉细弱,往往伴有低血压症状。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为主,方中主药有补气养血的当归,党参,黄芩等,配以养心安神之药,可岁症加减。中成药有归脾丸,补中气益丸、八珍颗粒等。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气血虚的病人,平素可经常吃些红枣赤豆汤,无热象之症者桂圆红枣汤,黄芩煲鸡汤等。
三、 肾精不足
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阴嘘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偏阴虚者,治以补肾助滋阳,宜左归丸为主方,方中滋阴药为主,配以一定的助阳之剂。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宜右归丸为主方,方中补肾助阳药为主,配以一定的滋阴之剂。因为阴阳是五根的,“阴得阳肋则生化无穷”,“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平素可吃些补肾的胡桃肉,黑芝麻,黑木耳,黑大豆,山药等食物。
四、痰浊中阻
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需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马汤加减。方中用二陈汤化湿祛痰,白术,天麻健脾熄风,是标本兼顾之法。一般发病急者多偏实,缓者多偏虚。平素应少吃油腻之物。
居民在讲座上认真做笔记
张医生细心为大家解疑
此外,辩证还得与辨病相结合,中老年人眩晕的常见原因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主要是:
1、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律不齐或心功能不良致心排出量不足。
2、高血脂症及动脉硬化等症使血管腔变窄,血管血栓形成等致供血不足。
3、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致供血不足。
4、严重贫血或血粘度升高致血液循环不良等。
可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平素服用中药之剂,加强适当锻炼,可做一些颈椎操,减少和减轻眩晕的发作。
张医生小贴士
目前中心开展精准测压服务,对于常因血压波动引起的眩晕居民,可以到中心二楼的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来行精准测压。
图文转自: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