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以82岁高龄三探南海1400米水深以下
2018-5-26 10:11:00发布79次查看
汪品先从“深海勇士”号载人舱走向母船。
“感觉自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5月25日,刚从“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归来的汪品先这样描述自己看到的海底世界。这一航次中,他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三次下潜到南海1400米水深以下,每次下潜时间超过8小时,与航次中的科学家们一起,对南海研究有了新的重大发现。
乘坐自主研制载人深潜器
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说,“40年前我第一次从法国同行口中听到‘深潜’这个可能的海洋研究途径,那么多年来,这次终于第一次下潜,那里真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1936年出生的汪品先,是我国深潜器年龄最大的乘客。
“20多年来,这是我第4次南海科考航次,都是进行国际前沿研究。但前3次都乘坐外国的船,这次乘坐我国自己的船、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亲眼观察到南海的海底,”汪品先说。这次,他最激动的收获之一,就是在南海海底发现的深水珊瑚林。
据了解,本航次在西沙海区1000多米的深海底,看到的“竹珊瑚”有两米高,下部像竹子,上部弯曲的部分长肉体,拉直了可达五六米之长。此外,还有扇状、扫帚状等多种多样的深水珊瑚和海绵“站立”在旁边。和陆地上的园林一样,高大的竹珊瑚像树木,低矮的扇珊瑚和海绵之类像灌木,而贴在海底的海绵、苔藓虫相当于草本植物。这些固着在海底的生物构成了深海的“园林”,为游泳和爬行的海洋动物包括章鱼、海星之类提供了栖居地,就像陆地树林是鸟兽的家园一样。
“原来以为深海裸露的岩石只是风化剥蚀的对象,对于海洋中的生命过程没有什么作用。这次深海珊瑚林的发现改变了原先的认识,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其分布范围和形成原因,以至于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作用。同时,深水珊瑚在古海洋学和海洋药物研究中有其特殊的价值。有的深水珊瑚能形成碳酸钙的骨骼,特别是生长缓慢的种类(有的几十年才长一毫米),可以有几千年的高寿,能够提供深部海水温度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很少见到有人说起科学研究,可以如此喜悦痴迷,汪品先是其中之一。
“希望拿出像样的东西”
此次深潜遇到海底珊瑚林时,深潜器所配的机器臂还专门采了一支5米长的竹珊瑚,就这么“高举”着上浮。说到印象深刻的瞬间,汪品先对那片珊瑚林依然惦念。
据了解,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深海区。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研究计划(简称“南海深部计划”)。该计划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以海底扩张到板块俯冲的构造演化为“骨”,以深海沉积过程和盆地充填为“肉”,以深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血”,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层面,解读南海的“前世今生”。
“‘南海深部计划’到现在8年,变化很大,”汪品先说,当时还没有大洋钻探,更没人有胆子说深潜。而今,这两者,以及深海海底网络等已经成为我国研究海洋的三大重要途径。据悉,该计划执行以来,吸引了全国30多个单位70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共设立了60个研究项目,组织实施了近地磁异常测量、主动与被动OBS观测、珊瑚礁与海山钻、沉积作用锚系、潜标与海底观测、三次大洋钻探、三个深潜航次等许多重要的海上科考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发展,成为整合全国力量共同“向深海进军”的合作大平台。
今年底,“南海深部计划”即将收官,可望超额完成立项时所定的科学目标,使南海成为全球研究程度最好的边缘海,建立起我国在南海科学上的主导权。据透露,未来国内各方科学家将进一步合作进行三个课题的研究,分别是南海海底冷泉的变化,沉没珊瑚礁的演变,以及沉没珊瑚礁的生态系统。“经过那么多努力,我们希望拿出像样的东西,”汪品先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