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隐形独角兽"诞生记 以科技牌打开"上海服务"的徐汇领域

2018-5-26 9:54:33发布74次查看

随着今年上海“四大品牌”建设推进大会的召开,沪上各区各级都相继瞄准自身优势领域发力,频繁亮出“品牌大招”。徐汇作为老牌中心城区,悠久历史所带来的深厚底蕴为她打造“上海服务”品牌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以“科技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在徐汇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由此诞生的一批科技企业正悄然成为“隐形独角兽”。
“科技服务”立足徐汇 辐射长三角
去年1月22日,由微软和徐汇区政府、上海仪电集团联合成立的微软加速器·上海(下称微软加速器)正式落地徐汇,而微软加速器也成为微软开设在中国的第二家,全球第八家加速器。
值得注意的是,微软作为长期在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排名前三的企业,在此之前从未在同一国家成立两家加速器。那么,徐汇是如何“引凤筑巢”的呢?徐汇区发改委、科创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岚道出了真因:徐汇拥有大量的高校及科技企业,在这里微软能找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对于科技行业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徐汇也做得非常好。微软在中国在徐汇发展的20年,对此深有体会,所以中国第二家全球第八家微软加速器能落户徐汇,看重徐汇的科创底蕴,更在乎徐汇的科技服务氛围。
打破微软惯例的第八家加速器没有令人失望,徐汇区发改委相关领导透露:目前为止,设立在徐汇的第八家加速器运营效益最好,孵化成果最多。在此,不妨用几组数据直观感受下:自微软加速器落户徐汇以来,一、二期合计29家创业企业成功加速,这些初创企业估值均超过1亿元人民币。其中,一、二期初创企业总估值288亿元,19家估值1~10亿元,9家估值10~50亿元,1家估值50~100亿元。
获得以上傲人“成绩”离不开微软加速器和各方的合作,更离不开徐汇的科创生态氛围。借助于徐汇区内的众多科技企业,让入选微软加速器的初创企业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微软加速器也借助这个资源为初创企业积极寻找客户和投资机构,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初创企业对接超过1000家。
带着这些孵化成功的初创企业,微软加速器以上海为中心,不断向长三角周边辐射。例如在南京、合肥等地,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为当地演示孵化成果,带去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为初创企业带去了更多资源对接,更重要的是为长三角周边城市带去徐汇的“科技服务”力量,助推当地科技产业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 助推企业飞速发展
如果说微软加速器的落地展现徐汇科技服务的高度,那么一家初创企业用不到一年时间,在行业营收已位列第二梯队,体现的则是徐汇速度。
开放智能机器有限公司(下称开放智能)去年五月落户徐汇漕河泾开发区,作为一家专注于研发嵌入式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的公司,开放智能的成立可谓经历了一点“小曲折”,不是因为资金也不关乎技术难题,而是因为公司的注册名称。
智能开放的联合创始人、研发副总黄明飞告诉记者:“公司的英文名是openailab,所以当初成立公司时想用中文直译名‘开放智能实验室’进行注册,但因为一些注册条文迟迟得不到批准。”当时,黄明飞一行为了能顺利注册公司,辗转多地希望通过企业注册名称审核,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契机出现在2017年,智能开放的投资方arm建议其落地徐汇。arm的建议不无道理,把时间调回20年前,那时候arm仅在上海设置了一处两人办事处,经过多年发展,arm更是把中国区总部设在徐汇,而去年,arm又在徐汇落户了人工智能生态联盟。徐汇区发改委相关领导说道:“让arm做出这一切的举动,不是因为徐汇给了多少利好政策,而是多年来arm在徐汇的发展,使其更注重徐汇的综合服务。”
另一方面,徐汇早在2014年便在全市率先试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登记注册由事先审核改为事后监管,符合条件的企业将可以通过“一口受理窗口”,在4天内完成企业注册登记。黄明飞一行所面临的困难,也因为商事制度改革而得到解决,“在漕开发,有许多企业能帮初创公司代办注册流程,对于公司注册名的困惑境地,这些代办公司以专业的角度反复帮我们尝试注册。”黄明飞所说的反复尝试公司注册名正是得益于徐汇商事制度改革,公司注册名申请可像游戏中输入昵称般轻松,在网上申请预审是否合规,是否通过,2小时内便可知道结果。借助这两方面优势,“开放智能机器(上海)有限公司”这个名称总算通过了审核,黄明飞的公司也开始慢慢成长。
如今智能开放公司一年的营业额已经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准,黄明飞预估再过一年公司的营业额将翻五倍,并争取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浓厚科技底蕴 锻造“行业巨头”
在今年的上海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中,一家名为“titan”的“黑马企业”脱颖而出,当时许多人非常疑惑这家企业到底从哪里“冒出来”的?作为一家实验室用品一站式购物平台,titan去年的销售额达到6.6亿元之多,可以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隐形独角兽”企业。
旁人有所不知的是,这是一家土生土长在徐汇的“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团队均来自华东理工大学。作为titan的执行副总裁,定高翔开玩笑称titan是一家“企业淘宝店”,对于titan的创立初衷,他表示,“很多大型科技公司和科学实验室就好比一位大厨,主要任务是烹饪一道精美菜肴,而科技企业和科学实验室的任务就是专注于研发,洗菜、切配等杂货统一由他人负责。”能否为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材料购物平台,让他们专注于研发呢?有了想法后,初创团队成员迅速进行市场调查,让他们惊喜的是这一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于是几个人迅速成立公司专注于为科技行业提供配套服务,在之后的十年里他们团队人数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办公场地一换再换。
“独角兽”的诞生绝非一朝一夕,有了好的想法有了空白市场,营商环境的好坏就显得尤为关键。对于选择在徐汇成立公司,在定高翔看来,一方面我们的团队都毕业于华理,对徐汇有感情。另一方面,我们的想法变成现实需要一个拥有众多科技公司的大市场,而徐汇恰巧满足这一点。他继续说道:“在漕开发,大型科技公司数不胜数,这一点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意味着有更多机会开拓客户。”同样,放眼全市,没有哪里比徐汇更适合初创企业,大量的高校和研究所能为企业带来人才,人才公寓、户口落户等利好政策的落地更能帮助初创公司员工缓解后顾之忧。
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的titan拥有近300名员工,定高翔说:“我们的大部分员工都租住在公司周边社区,这些社区的精细化管理也让员工受益匪浅,许多员工攒够积分后更解决了户口问题。”而当公司发展遇到问题时,又能借助徐汇区内优质的企业资源,快速找到解决之道。凭借着全方位的综合服务,titan迅速成长并在2015年底挂牌新三板,每年的营业额更是保持50%的增长速度。
优质医疗资源 创造产业新星
有关数据预测,未来50%~80%的传统人力服务将被技术和人工智能所取代,而价值1000亿美金的医药研发行业将被新型科技公司彻底改变,imb、google等科技公司纷纷进军医疗服务行业,而在国内,一家名为亿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亿锎科技)的医疗科技企业则把徐汇的科技服务业浓度推向了新层面。
最初亿锎科技选择在浙江嘉兴落地,公司首席科学官肖亮告诉记者:“最初嘉兴给的优惠政策比较符合公司定位,但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需要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亿锎科技开始寻找符合当下公司定位的新市场,经过一番筛选后,徐汇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作为一家提供生命科学领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保持人才优势尤为关键,迁址徐汇一年的时间内,亿锎科技员工从50人到如今的300人,其中1/5的员工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更有1/2的员工毕业于985或211大学。“公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如此多人才,一方面徐汇三甲医院很多,另一方面区内枫林街道还拥有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大所,这些资源都能为公司提供优秀医疗人才。”肖亮表示。而在徐汇区,人才公寓的建设为这些“医学专家”解决了住房问题,肖亮说道:“公司工程师加班从来不担心回不了家,因为在公司附近,他们每个月只要花费3000元不到的价格就能租到一间条件不错的房子,这也得益于徐汇对社会租赁房的有序管理。”
肖亮向记者展示了由亿锎科技自行研发的医疗协作平台,作为临床研发的基础平台,各类研发参与者都可在平台上交互实验数据及文件,进行流程协作。这样一个支撑平台确保了药企、监管机构和医院方都能对药物实验过程及数据进行清晰、高效、可追溯的监管。而作为自主知识产权,肖亮也非常看重公司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公司楼下就是一家知识产权机构,但凡研发出新技术,我们都会立即进行咨询申报服务。”他表示,此类科技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研发核心技术的动力。
目前在徐汇已经拥有150多家知识产权机构及服务中心,成交额达1亿元,各街镇也有相关配套服务,随时随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类服务。
如今亿锎科技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研发生态链行业协作平台,与250多家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合作,1200多家医院和机构与其长期稳定合作,每年更为200000名患者提供服务,去年营业额超9000万元人民币。而这,仅仅是迁址到徐汇一年的成绩。
徐汇区发改委副主任张耀表示,2017年徐汇区科技服务产业总产值达1010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了13%,其中专业技术服务产值占比20%,信息服务业产值占比达40%。未来,将根据徐汇“服务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徐家汇、徐汇滨江、漕开发等版块的进一步建设,争取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在徐汇诞生。
(文内图片均由徐汇区发改委提供)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