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静安有个中行别业 近代上海居住社区“雏形”

2018-5-25 13:21:56发布77次查看

中行别业经过数次整修焕发新活力
中行小区,位于曹家渡街道万航渡路623弄,曾经它有一个更为人熟知名字——中行别业。
中行别业兴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46亩。这里为旧中国银行的员工宿舍,不仅是我国银行同业内第一所员工宿舍,也是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有社区概念的居住小区。如今的中行别业依然在静安区曹家渡社区的版图上散发着淡然、沁人的气息。它像一位睿智的老人,历经沧桑、风采依然,经历坎坷、笑容依旧,这正是历史赋予中行别业的独特魅力。
原中行职员宿舍 “别业”寓意事业与家业
在中行别业内有这样一个传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一位中国银行的资深的低级别职员病逝,总经理宋汉章亲临凭吊时发现,其一家四口挤居在石库门楼下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客堂。
为老员工停灵,家人拆去了床铺,但灵床头顶灵桌、脚顶落地窗,令窗门都关不上。时值滂沱大雨,窗外飘入的雨水将老员工的鞋子都浇湿。
宋汉章由此决意为中行员工提供免费优质居宅。1923年10月31日,由宋汉章提出,经中行常务董事会讨论通过,选址极司菲而路96号(今万航渡路623弄),买地起造“中行别业”,取意于“中国银行在营业用房以外所置的房屋”之意。工程分数批至1946年完成,形成四合院型建筑群。
原中国银行副行长史美铙还有更深一层的解读——中行别业的“业”字包含着事业与家业两层意思,事业指待行员在中国银行的工作,家业指待工作之外的家庭生活,而中行别业就是行员们经营家庭生活的所在,故称为“别业”。
“中行别业内设有供销社、图书馆、理发室、联合诊所、老虎灶、大饼油条点心店等生活设施,另有网球场、乒乓室、篮球场等。现在看来,已是一个具相当规模的小型社区。近百年前,上海的住宅设计已有此等前卫的创意,上海人的紧贴时代及与时俱进精神,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已故海派作家程乃珊笔下的中行别业。程乃珊出身金融世家,她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亲,都在中行别业居住过。在她看来,“中行别业的建成,不知羡煞多少打工白领,除了显示了中行殷实的实力,也体现高层以民为本、体恤员工的良苦用心。”
20年间数次扩建 多种风格房屋汇聚小区
资料显示,中行别业首批房屋于1924年落成,约五十余幢,俗称“老房子”(解放后,该批房屋曾拆除重建)。老房子分单开间和双开间两种,前者供一般行员家属居住,后者供主任、襄理及其家属居住。老房子的西面是一幢比较高大的四层楼房,二楼是大礼堂。
1929年,中国银行将中行别业南面空地购入,扩建副经理、襄理住宅,共计九幢,俗称“九幢头”。
1934年,在老房子后面又建了一批四层公寓式和三层单幢式房屋,前者称为“老公寓”,后者称为“新单幢”。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中行的许多职员从内地回沪,宿舍不敷,于是拆除原74号,重建了一批五层大楼,称为“新公寓”。
至此,中行别业四批房子已全部建成,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时间的建筑模式,有的高大宽敞,有的精致实用,在同一条里弄里,有这样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房屋聚在一起,在上海是不多见的。
92岁的王德全老人,20岁时嫁于中国银行员工并搬入中行别业“九幢头”。“当时中行员工越来越多,‘九幢头’经过分割,已经远远不止九户人家居住,但居住条件还是比较宽敞的。”王德全回忆,她居住时“九幢头”还保有当年联体别墅的影子——外壁为中西结合的有凸出外阳台的石墙面,住宅入口有凹进式三踏步台阶,约四米宽的门楣和游廊。磨石子地坪,30平方米左右的门厅。门厅后部为内走廊。底层走廊前部为客厅、餐厅,后部为灶披间、卫生间和汽车间。宅内有双抱三环扶梯通往二楼三楼,每层三开间。若干年后,王德全又随丈夫搬入“新单幢”。“应该说‘新单幢’就是当时的独栋别墅,一户一幢,煤气、水汀、壁橱、打蜡柚木地板样样俱全。”
如今,“新单幢”基本格局为一层一户人家,有两到三个开间,有的房间被改造成了厨卫空间。近年来,静安通过“美丽家园”建设工作,对中行别业的厨卫设施进行了升级,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第一届中行居委会成立
当年居委干部辅导青年开展文化学习
耄耋老人忆过往 同事加近邻和睦如一家
走进中行别业,正面朝南的一幢四层大楼,早年间是中国银行的职工子弟小学——中振小学,后来叫万航渡路第二小学。
87岁的平德芳老人回忆,几乎所有的中国银行子弟,全是这个小学的学子。大楼正南面是宽绰的大台阶,台阶下是一个大大的广场,孩子们所有的文艺活动:会操汇演,合唱舞蹈,全在这里举行。
“最可惜的是‘海豹圈’拆掉了,小晨光就是阿拉小朋友们的‘根据地’。”平德芳老人指着一处绿荫环抱的凉亭感叹道。“海豹圈”是中行别业较为有标志性的小区景观,中间立一石雕的海豹,海豹昂起头,尖嘴向天。能在小区内新建喷水池,可见中行别业较高的生活水平以及设计标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喷水池早已废弃无法正常使用,改建为休闲凉亭。
98岁的邢仙娟老人在中行别业生活了70多年。退休后的她与小区里其他几位妇女同胞一起成立了中行妇联组织,在当时上海屈指可数。妇联组织成立后,大家经过多方努力,在中行小区里办起了一所儿童乐园,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托儿所,中行职员白天上班时,他们的孩子就可以待在这里,儿童乐园不向家属收取任何费用,完全免费,当时在这里的孩子从几个月大的到几岁不等。
办了儿童乐园后,她们还在“老公寓”办起了“生产组”,妇联组织的成员纷纷拿出了自家的缝纫机,她们积极呼吁小区里的妇女们从家里走出来,并教授大家一些常用的缝纫知识和其他技能。在小区大门口,她们还组织了消费合作社,卖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但大多数都是一些日常百货,方便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到了九九重阳节时,邢仙娟她们会组织烧菜,烧好后将这些菜全部送给小区里的老人品尝,当时的气氛可谓其乐融融,大家都很开心。
据老人们回忆,当时整个中行别业如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看病免费,读小学免费,上中学大学甚至留学,都可向中行无息借贷。每天有行中大巴士准时接送员工上下班。同事加近邻,邻里关系和睦如一家。
结 语
2012年,曹家渡街道办事处的实事项目之一的“中行印象”——中行别业小区历史展览室正式对外开放。“中行印象”的落成对于每一个“中行人”都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弥补了中国银行行史展馆中关于“中行别业”变迁史的相关记载。
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变迁,虽然中行别业的建筑形态和小区布局发生了变化,但是“中行人”对于这片家园的热爱绵绵不息、代代相传。今日的中行别业小区也正演绎着新时代真情与和谐的新篇章。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