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昨晚浦东试首演
2018-5-24 9:33:28发布76次查看
“敦煌慷慨留我,我誓言留住敦煌……”“岁月悠悠倏忽如一晃,上海姑娘两鬓也如霜……”昨晚,由上海沪剧院出品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试首演。本剧根据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人生历程改编,演员们用悠扬婉转的“上海声音”,唱出一代代文保工作者薪火相传的“莫高精神”。
剧中的“樊锦诗”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担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在过去5年间多次带队走进敦煌,与樊锦诗等人深入交流,实地感受莫高窟文保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演出中,茅善玉多次利用短暂转场时间,从一名初入敦煌的25岁“上海小姑娘”,变身为无悔青春的“耄耋老人”。无论是服装、妆容、形体、唱腔、神态,这一切的调整都只有30秒。“我化老年妆的样子,许多人都说真的很像樊院长,这是我的荣幸。”茅善玉笑着说,“西北题材不是沪剧擅长的题材,但是樊院长坚守大漠的精神鼓舞了我们,使我们下定决心做好这部戏。”
著名沪剧演员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在剧中与茅善玉出演对手戏,3人分别饰演了樊锦诗人生中的3位重要男性:与樊锦诗结为伉俪,共同投身祖国文保事业的彭金章;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将樊锦诗领进莫高窟的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一生兢兢业业,将保护敦煌的“接力棒”交到樊锦诗手上的第二任院长段文杰。茅善玉表示,沪剧院团队在创作时,希望让观众一睹“敦煌人”的完整群像:“敦煌不仅是樊锦诗,还是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共同保护下来的。”
本剧的舞美道具也很有特色,上海沪剧院相关负责人透露,本剧的道具装满了10辆5吨货车,布景中包括近300个顶灯。这也是沪剧院近年来的原创剧目中,灯光运用最复杂的一部。
试首演的前一晚,该剧在东艺带妆彩排,80岁的樊锦诗在家人陪伴下,也来到现场观赏了全剧。彩排结束后,樊锦诗还特意走上舞台,与主要演员一一拥抱。据悉《敦煌女儿》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重点打造的红色题材文艺精品之一。昨晚的演出票,早在半个月前即被一抢而空。试首演后还将继续打磨,将于2018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正式首演。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