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汇区召开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推进大会,会上,区科委通报了徐汇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徐汇制造的目标和专项行动公布,哪些产业将因此受益?哪些地方获得“高标准”规划?一起来看重点。
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上海制造”核心技术加速突破,高端产业集聚发展,质量品质显著提升,努力把徐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坚强支撑。
力争初步建成基础创新策源地。到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生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重达10%,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维持较大占比。
力争初步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地。到2020年,集聚两大产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 50个以上。
力争初步建成质量品质示范区。到2020年,力争引进与培育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独角兽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徐汇已有部分独角兽企业介绍科技部“认定”独角兽企业!徐汇占14家,快来看看有你认识的企业么?
专项行动
围绕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目标,聚焦“四名”引领和“六创”提质,着力实施十大专项行动。以 “人工智能”赋能“上海制造”,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信息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两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以 科技创新为特色的枫林-滨江服务型制造创新带,以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特色的漕河泾-华泾智能制造创新带。
名品打造专项行动
提升老品牌活力。
增强新品牌实力。
全力打响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西岸峰会品牌。
名企培育专项行动
培育以世界一流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为核心的卓越制造企业群体。
支持企业加快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的重点企业。
3
名家汇聚专项行动
对接产业需求,汇聚一批科学家、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瞄准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领域,依托以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区域内高校院所,集聚一批卓越科学家引领的创新人才队伍。
徐汇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就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等多个层面深化开展战略合作
聚焦智能制造相关行业,依托徐汇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两大特色,因企施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才队伍,支持在有条件的企业实行首席信息官和首席质量官制度。
依靠徐汇培训机构集聚的优势,鼓励培训机构增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相关的课程,扶植一批针对制造行业技能和设计培训相关的企业, 打造制造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打造一批专业水平一流的“上海工程师”、“上海工匠”、“智慧工匠”和技艺精湛的“上海师傅”,支持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和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
4
名园塑造专项行动
对标世界级品牌园区,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全区两级两带产业布局,推动漕河泾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枫林、徐汇滨江等区域载体建设,支撑高端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在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立足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功能定位,加强与漕开发、仪电、航天等龙头企业合作,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大力推进存量空间调整,加大增量空间拓展,合作推进建设“创鑫天地”国际科创社区和宜州路创新创业集聚带。
在枫林地区,着眼打造mini波士顿,发挥生命健康基础研究、临床医疗的交叉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三甲医院的战略合作,推进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领域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产业创新生态新空间。
在徐汇滨江,围绕建设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的愿景目标,加快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西岸智慧谷和北杨人工智能特色小镇联动发展,建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与浦东张江科学城和国家科学中心东西呼应。
5
技术创新专项行动
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
加快产业创新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
提高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
品牌创响专项行动
打造全球创新交流平台品牌。支持上海智能制造协会、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arm人工智能生态联盟、星环大数据联盟、子晋联盟、枫林-中山大健康产业创新转化平台等新型创新实体集聚发展。支持区域内企业、高校院所等,与国际一流科学家及其团队、相关机构开展高水平交流与合作。
打造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品牌。
7
质量创优专项行动
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大力推动“两化融合”。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融合创智专项行动
推动“ai 制造”。
推动“ai 设计”。
推动“ai 芯片”。以支撑集成电路制造服务配套为重点,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产品定义、ip核、eda、首次流片等关键环节提升能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新型显示及智能汽车等领域专用芯片发展,加大国际一流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积极营造国产自主可控芯片系统应用环境。
9
集群创建专项行动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在滨江地区,重点建设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西岸智慧谷和北杨人工智能特色小镇,在公共开放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和商务楼宇中,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汇聚人工智能企业,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国际总部基地,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创新应用示范区。
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高端发展。在枫林地区,重点加强与高校院所、三甲医院、龙头企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推进以基因工程、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聚焦创新药物、高附加值医疗器械、高端医疗和临床研发服务、数字医疗四大领域,打造亚太一流、全球有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展。在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及华泾地区的关港工业园、华泾工业园等传统工业制造园区,以产业链、技术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为导向,以轨道交通15号线为纽带,依托信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综合考虑规划控制和环境保护要求,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打造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
10
绿色创先专项行动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发展核能技术服务产业。
保障措施
1
健全组织推进机制
2
加强区域协同合作
3
落实计划目标责任
4
构建人才发展体系